報告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的企業數量已達到2200多萬家,由于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等促進因素,預計到2007年中國企業數量將會達到2640萬家左右;若不計個體工商戶企業,這個數字也高達300多萬家。到2005年12月底,獲取ISO9000認證的中國企業數量為37706家,僅占1.25%!即使按照2006年6月30日的數據全國企業持有147532張質量認證證書計算,這個比例也只有4.92%。中國巨大的質量認證市場孕育了極為豐厚的認證市場收益機會。對企業而言,ISO9000體系作為一種規范的、基礎的體系,其很多要求實際上并不難達到。作為提供ISO9000認證咨詢的管理咨詢公司及其顧問人員,只要認真學習ISO9000標準的規定,熟記ISO9000標準條款,吃透其中的具體要求如何轉化到實踐中,甚至不需多少特別的專門知識和資格培訓就可以上崗,成為企業管理咨詢顧問,從事ISO9000的認證咨詢工作。(ISO9000體系認證:方圓嘉業)
由于質量認證及其咨詢行業利潤高,進人門檻低,一時間各種良莠不齊的認證公司和咨詢公司幾乎在一夜之間出現。隨著從事該行業的公司、機構和人員增多,行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為了拿到企業的質量認證和咨詢合同,各種惡性競爭手段隨之而來,如利用各種關系、回扣、相互壓價等,無所不用其極。例如,在1992年前后,一個擁有1萬名員工規模的企業,僅單純一項ISO9000認證咨詢費用即可以達到25萬~30萬元;而到2003年,同樣的業務,質量認證咨詢費可能只有8萬~10萬元;2007-2008年,該咨詢合同金額可能只有4萬~5萬元了。過分低廉的咨詢價格也使得質量認證咨詢人員的素質良莠不齊,咨詢服務的質量難以保證。
從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和運行時間來看,1992年,該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從最初介入到通過認證,時間一般應該在12—15個月;而2003一2007年,同樣的企業認證業務多則在6-7個月內完成,少則3-4個月即可拿到認證證書;更有甚者,一些機構竟然聲稱可以在1個月之內讓企業拿到認證證書。在3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就可以拿到ISO9000認證證書,幾乎可以斷定:該企業在質量體系運行記錄上做了假,通過非正常手段獲取了質量認證證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