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窯瓷器*威鑒定交易展覽展銷
中國宋元時期北方瓷窯。鈞窯在河南省禹縣(今禹州市 ),為宋五大名窯之一,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屬鈞州,故名。以鈞瓷鈞窯著稱于世,屬北方青瓷系統。創始于唐,興盛于北宋,以后歷代都有仿造。
禹州市神(后下加土)鎮西南部有一個成組分布的古代窯址群,從去年9月開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與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對其中的4座古窯址進行了考古發掘,開挖探方29個,發掘面積650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時代的窯爐遺跡8座,石砌澄泥池3座,灶一座以及窯前工作場所5處。出土了大批瓷器殘件和窯具,總數達數十萬片,其中完整或可復原器物數千件,為研究鈞窯本身的生產歷史和工藝發展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主持考古發掘工作的北京大學考古學教授秦大樹說,這次考古發掘取得的資料可以確認,鈞瓷的生產大體始于北宋晚期到金代前期(公元11世紀末至12世紀前半葉),其發展歷史分為三個時期:即北宋晚期到金代前期,金代后期到元代初期和元代時期,大體涵蓋了鈞窯發生、發展、繁榮的歷史發展過程。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鈞窯瓷器是中國北方地區宋元時期最重要的瓷器產品,中國古代明朝以后的文獻都將其列為宋代五大名窯,歷來為古陶瓷研究者和愛好者們所關注,但多年來各地的考古發現中并未發現可靠的宋代鈞窯瓷器,所存的證據也都在金代以后,尤其以元代為多,因此,近年來國內外的學者開始不斷地對宋代開始生產鈞瓷的觀點提出質疑。
此次發掘情況表明,在北宋晚期至金代前期就開始生產的早期鈞瓷,主要是小件器物,制作精良,釉層較薄,部分產品還采用了“裹足支燒”的方法,在器物底部留下了細小的支釘痕跡,這種工藝與北宋晚期北方地區諸多窯場流行的生產工藝相同。器物的品種十分豐富,碗、盤、缽、盒、注壺、盞托、香爐、連座瓶、盆等,特別是菱口大碗和海棠式長盤,造型優美精致。此期還發現了內施天青釉、外施紫紅釉的器物,釉色秀美嬌妍,開鈞窯陳設類瓷器之先。
廣州漢藏聯盟各部制定了藏品的征集計劃與方向,征集稀有精品依舊是秋拍的主要任務。與此同時,開拓更多富有潛力的藝術品收藏領域、引導更為豐富多元的審美價值取向,也將是藏品征集的重要方向。
我們漢藏文化將借助地處國內海外的優勢,本著聯絡老藏家、拓展新客戶的原則,征集范圍包括瓷器、古幣、玉器、書畫,為廣大藏家奉上更為豐盛的藝術盛宴,我們真誠期待廣大藏家的關注與支持。
廣州漢藏文化將邀請國家*文物鑒定專家的鼎力相助,國內外高端客戶的雄厚實力保證。聚全球華商財力,定向委托搜天下資深藏家寶物。媒體宣傳和網絡結合,打造全面立體的宣傳陣容。
如有藏品想急需出手易顧問:13632477850 QQ:947311124
地址:天河區體育西路城建大廈189號城建大廈9A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