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滲透技術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開始,技術趨向成熟并投向市場,因其先進、穩定、高效的獨特優勢很快取代傳統的離子交換法和蒸餾法,成為應用最為廣泛的脫鹽工藝。在國內,八十年代開始反滲透開始逐步取代傳統工藝。到今天為止,絕大多數工業純水制備和海水淡化都是用反滲透作為核心和最基本的脫鹽工藝。和傳統離子交換比較起來反滲透的優勢有:機架式設計,安裝方便,所需空間小。
無需酸堿再生,減少人員接觸酸堿的危險,同時也無需考慮再生廢水的中和處理適用范圍廣,尤其針對高含鹽量的原水,更有優勢不會因再生停機,因此無需備用機組。
但是,反滲透工藝決定其必須排放一定量的高含鹽量的濃水,才能生產出低含鹽量的脫鹽水。中大型水系統的回收率一般在75%左右,也就是說每制備75噸的脫鹽水,需要排放約25噸的反滲透濃水。在反滲透應用初期,濃水排放的缺陷被上面的那些優勢所掩蓋,未能獲得業內的足夠重視。但著水環境的逐步惡化和水資源的逐漸緊張,這種矛盾日益凸顯出來。尤其是最近幾年,政府對總量控制和回用率限定等方面的指標日益嚴格,迫使企業開始考慮各種水回用技術。相對于廢水回收處理的高難度高成本,占產水量1/3的反滲透濃水的回收利用顯得更有優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