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C),成立于1906年,世界上成立*早的國際性電工標準化機構,負責有關電氣工程和電子工程領域中的國際標準化工作。IEC標準的*威性是世界公認的。IEC每年要在世界各地召開一百多次國際標準會議,世界各國的近10萬名專家在參與IEC的標準制訂、修訂工作。2011年10月28日,中國成為IEC的常任理事國。
IEC于1947年7月在巴黎舉行大會,一致通過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合并的提案。1976年,IEC與國際標準化組織達成新的協議,宣布1947 年協議失效。自此兩個組織都是法律上獨立的團體。
IEC的組織機構有:理事會(每年召開一次);執行委員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中央辦公室;顧問委員會;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工作組;特別工作組;預備工作組;編輯委員會。IEC還設有5個特別委員會:國際無線電干擾特別委員會、國際電氣牽引設備混合委員會、電子電信咨詢委員會、安全問題咨詢小組委員會、認證管理委員會。
IEC成員國已從1960年的35個增加到60個。中國于1957年8月正式加入IEC。1982年1月1日中國決定以中國標準化協會代替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作為中國的IEC國家委員會參加IEC的各種活動。2011年10月28日在澳大利亞召開的第75屆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理事大會上,正式通過了中國成為IEC常任理事國(以下簡稱IEC“入常”)的決議。目前,IEC常任理事國有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和中國。
促進電氣、電子工程領域中標準化及有關問題的國際合作,增進國際間的相互了解。為實現這一目的,IEC出版包括國際標準在內的各種出版物,并希望各成員在本國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本國的標準化工作中使用這些標準。自成立來,IEC的工作領域和組織規模均有了相當大的發展。IEC成員國已從1960年的35個增加到60個。他們擁有世界人口的80%,消耗的電能占全球消耗量的95%。
IEC的工作領域已由單純研究電氣設備、電機的名詞術語和功率等問題擴展到電子、電力、微電子及其應用、通訊、視聽、機器人、信息技術、新型醫療器械和核儀表等電工技術的各個方面。IEC標準已涉及了世界市場中的35%的產品,到世紀末,這個數字可達50%。
IEC標準的*威性是世界公認的。IEC每年要在世界各地召開一百多次國際標準會議,世界各國的近10萬名專家在參與IEC的標準制訂、修訂工作。IEC現在有技術委員會(TC)89個;分技術委員會(SC)107個。IEC標準在迅速增加,1963年只有120個標準,截止到2000年12月底,IEC已制定了4885個國際標準。
IEC的*高權力機構是理事會。目前有81個成員國(正式成員60個,準會員21個),稱為IEC國家委員會,每個國家只能有一個機構作為其成員。每個成員國都是理事會成員,理事會會議一年一次,稱為IEC年會,輪流在各個成員國召開。執行委員會處理理事會交辦的事項。IEC的技術工作由執委會(CA)負責。執委會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分為A、B、C三個組,分別在不同領域同時處理標準制訂工作中的協調問題。 IEC目前有95個技術委員會、80個分技術委員會。中國于1957年成為IEC的執委會成員。IEC設有三個認證委員會,一個是電子元器件質量評定委員會(IECQ)、一個是電子安全認證委員會(IECEE)、一個是防爆電氣認證委員會(IECEX)。為了統一制訂有關認證準則,IEC還于1996年成立了合格評定委員會(CAB),負責制訂包括體系認證工作在內的一系列認證和認可準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