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作為我國的“國花”,由于其獨特文化底蘊和觀賞性,近年來在國內外發展迅速,隨著牡丹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牡丹的栽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形勢也已日益嚴峻。本文通過介紹牡丹的栽培管理的方法,和牡丹常見的病蟲害,有針對性的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供牡丹種植者和綠化工作者參考。 1 形態特征 牡丹(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又有洛陽花、富貴花之稱。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生長緩慢,根肉質,粗而長,中心木質化,二回羽狀復葉,小葉長4.5~8cm,闊卵形至卵狀長橢圓形,先端3~5裂,基部全緣,葉背有白粉,平滑無毛。花單生枝頂,大型,花型多種,有9個色系。花期4月下旬至5月,果9月成熟。 2 土壤選擇與整地 栽種牡丹宜選用疏松肥沃,土層深厚、背風向陽、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筆者通過實踐,結合牡丹的形態特征和實際養護管理的特點,發現牡丹宜種植在地勢高燥和側方遮陰的地方,以防積水爛根。土壤以中性和微酸性為好,過酸過堿的土壤不適合牡丹生長。 3 栽植季節與方法 牡丹必須在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栽植,期間成活率*高,次年長勢強勁。在此期間又以早栽為好,早栽地溫較高,可促使牡丹早發新根,便于成活、越冬及翌年的生長。栽植越晚第2年長勢越弱,甚至死亡。即使成活也要到第3年才能逐漸恢復正常生長。 牡丹無論穴栽、溝栽,通常與分株繁殖同時進行,同時應確保栽植空間寬大而深長,并施足底肥。在栽植前將斷根、病根剪除,用500~700倍液甲基異柳磷和甲基托布津(多菌靈也可)混合液浸泡10~20分鐘后栽植。覆土后還要將整株稍向上提,使根系分布均勻,自然舒展,然后再逐層將土填實。一般初栽之苗要澆透水,使根和土壤緊密結合,但不可過濕,更不能積水,以防止爛根。 栽培密度應視培植目的而定。若作長期觀賞用,株行距80~100cm為宜。 4 常用繁殖方法 4.1 播種繁殖 播種繁殖,是以種子繁衍后代或選育新品種,是一種有性繁殖方法,牡丹在野生狀態下主要以種子繁育后代。經人工長期培育后,牡丹雄雌蕊退化,多變為花瓣,大多失去結實能力。因此無性繁殖成為保持牡丹優良性狀的主要繁殖方法。 播種前必須對土壤進行較細致整理消毒,土地要深耕細作,施足底肥 ,播種后,15~20天后開始生根,到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開始發芽出土,若干旱少雨可10~15天澆水1次,4月份以后可隨澆水施入稀薄糞肥。按此法播種2年后可起苗用于嫁接或移植,3~5年后即可陸續開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