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是原產我國的優良干果樹種,又名栗子、毛栗、大栗等
板栗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鋅、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據測定,栗果中含糖及淀粉70.1%、蛋白質11.96%、脂肪2.15%,維生素B1、B2含量豐富。
堅果分為油性堅果和淀粉類堅果,葵花籽、核桃都屬于油性堅果,而栗子屬于淀粉類堅果,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可知,干栗碳水化合物含量高達78.4%,與小麥粉、稻米相當;鮮栗淀粉含量也在42.2%左右,接近甘薯的2倍,脂肪含量與面粉、大米相當。另外維生素B含量比大米和面粉都高,幾乎是大米的3倍。栗子礦物質含量也較豐富。維生素B2的含量是大米的4倍以上,含鉀量比富含鉀的蘋果高4倍,脂肪含量是有殼類果實中脂肪含量*低的,蛋白質含量比大米高30%,素有“干果之王”、“老人珍果”、“山中藥”、“樹上飯”的美譽,在國外還被稱為“人參果”。板栗有多種吃法,生食甜而爽脆,熟吃粉而香甜。糖炒栗子更是糯香酥甜、美味可口。板栗還可加工做成味道精美的栗干、栗粉、栗醬、栗漿、糕點、罐頭等食品。自古以來板栗即被視為上等食品,《禮記》記載“子事父母,婦事舅姑,棗栗飴蜜甘之”,意思是晚輩孝敬長輩,棗和栗子是*好的食品。李時珍把栗子與蓮子相媲美,稱其“其紅如老蓮肉”。相傳慈禧喜食栗子,經常吃栗子面做的窩頭。
板栗也是一味療疾的良藥。中醫認為栗果味甘性溫無毒,有補腎健脾、強筋壯骨、益胃平肝、治瘀止血、拔毒消腫等功效。孫思邈說:“栗,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本草綱目》記載栗果“栗治腎虛,腰腿無力,能通腎益氣,厚腸胃也”,常食令人耐饑,可治腰、腿無力,是治病強身不可多得的佳品。現代醫學認為,板栗所含不飽和脂肪酸對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患者有調養功效。老年人常吃板栗可抗衰老、延年益壽。板栗的樹皮、樹葉、栗花、果實、果殼、樹根都可入藥,樹皮可治療瘡毒和金傷;栗葉可治療喉療火毒,鮮葉外用可治皮膚炎癥;栗殼研末服治便血;栗花可治瘰疬和赤血痢疾;栗房治丹毒;栗內肉果皮燒灰治骨鯁;生栗搗成泥狀敷患處可治跌打損傷、筋骨腫痛,并有止血、吸膿腫的效果。蘇轍曾賦詩“老去自添腰腿病,山翁服栗舊傳方,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妝白玉漿”,將老年人食用板栗治病健身的方法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板栗還可與其他菜類配制成藥膳,既保留了板栗的風味,又別具滋補功能,使人們在享受美味的同時,又起到了強身健體的作用。如板栗紅燒童子雞,適于消化不良、咳嗽氣喘的人食用;板栗燉豬肉,適用于咳喘患者;板栗去殼后磨粉蒸煮成糕,適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患者;將板栗、糯米、白糖適量加水文火煮成粥,對脾腎兩虧引起的胃納不佳、尿頻、尿急有療效,若加入適量茯苓粉則效果更佳。
板栗雖好但不易消化,一次食用不宜過多,尤其是糖尿病人和消化功能不佳的人。糖尿病人的飲食原則是少食多餐,淀粉消化后會轉變成葡萄糖,因此對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更不能隨意吃。所以,糖尿病人吃栗子要適量。食物中的淀粉分為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食物做熟的過程是淀粉糊化的過程,因為自身結構的原因,糊化后的直鏈淀粉沒有支鏈淀粉易消化。而我國栗子直鏈淀粉含量在27%左右,比小麥(25%)、馬鈴薯(20%)高,沒有面粉、馬鈴薯易消化。因此消化功能不好的老年人和孩子*好少吃。另外,板栗放涼后淀粉老化,不容易與淀粉酶作用,更不易消化吸收,因此,栗子要趁熱吃。家庭貯存較多板栗時,可將其用開水煮至七八成熟,攤開曬干,放在干燥通風處,能夠保存一年左右。
需要板栗苗請聯系:馬娜 13990142529 QQ:235552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