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可以說是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抵御過流感病毒,遮擋過風沙煙霾;為安全而生,卻時刻營造著不安全氛圍。脫不掉的口罩,也是脫不掉的焦慮和不安全感。
口罩并非疾病的專利,在中國,口罩走過了多元化的歷程。60年代后期的中國,正經歷一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口罩和軍用棉大衣成為年輕人的標配。防寒之外,還流行把口罩展平了掛在胸前,是當時單調服裝上少有的裝飾物,成為冬季街頭的“時尚”。圖為1967年中國街頭的士兵。
口罩防寒功能逐漸消退,隨著全球變暖和生活水平的改善,經濟復蘇和工業發展,空氣污染也隨之而來。2002年3月20日,北京嚴重沙塵天氣,天空變成土紅色,天安門游客戴著厚厚的紗布口罩防塵。
2003年的防非典口罩,2004年終于脫下。從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到2013年H7N9禽流感的傳播,口罩間或出現在歷史舞臺。口罩被民眾普遍應用,它遮擋面容、隔阻外界的屬性也讓其成為緊張和不安全感的標志物。另一個趨勢是,霧霾下的口罩更強調了其專業性和功能性,款式向帶濾嘴的防毒面具靠攏,盡管很多口罩的實際功效到底質量如何,我們也不知道,但面對霧霾,人們越來越依賴于口罩,口罩幾乎成為穿著中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隨著霧霾的來臨,防塵口罩的市場逐漸發展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