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京津冀再遇霧霾,這已是今秋第三次霾色侵城。“肺腑”之痛,令公眾在無奈調侃的同時,也不忘追問造成“十面霾伏”的真兇是誰。而秋季的秸稈焚燒,被認為是造成霧霾的禍因之一。
    其實,各地早已出臺秸稈“禁燒令”,但仍不乏“頂風作案”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朱立志認為,“禁燒”并不能解決秸稈問題,“不是‘堵’的政策不好,而是部分地區缺乏‘疏’的渠道”。
    據悉,國家支持秸稈資源回收行業已十年有余,但為何農民仍缺乏秸稈“疏”的渠道?秸稈綜合治理,又有哪些隱患亟待破局?
    
仍有農民禁令之下“頂風燒稈”
    10月7日起,北方出現了持續性霧霾,影響面積約39萬平方公里。拉開了2014年秋冬“霧霾模式”的大幕。
    有氣象專家稱,此次霧霾及重污染天氣形成的原因之一,便是人為煙霧排放加重了空氣污染。近期,河南、河北南部及山東局地出現秸稈焚燒現象,秸稈焚燒的煙霧隨弱偏南風向北輸送,導致部分地區“十面霧霾”。
    據環保部和國家氣象局遙感監測,夏收、秋收期間,秸稈集中焚燒,增加了部分區域霧霾的嚴重度。
    事實上,早在秋霾出現前,不少地方就已出臺秸稈“禁燃令”,甚至不惜以罰款、拘留等強硬手段,遏制秸稈露天燃燒。
 
 “禁令”取得了一定成效。環保部有關負責人稱,9月,據衛星遙感監測數據統計和各地的現場巡查檢查結果,秸稈焚燒火點較2013年同比減少226個,降幅為52.3%。
    然而,“秸稈禁燒令”并非萬靈藥。
    10月15日,是江蘇省秸稈禁燒的*一天,當天下午江蘇省環保廳官網通報,今秋“*一把火”燒在徐州,過火面積超1500平方米。
    10月17日,吉林省梨樹縣一農民因為擅自焚燒秸稈,造成環境污染而被當地警方行政拘留……
    禁令之下,為何仍有農戶情愿冒著被處罰的風險,頂風作案?
 秸稈回收:企業“沒錢賺”農民“嫌麻煩”
    有的農民稱,“頂風燒稈”是為了省事。河南省南陽市農民閆偉(化名)告訴記者,不燒就種不了玉米,因為秸稈處理起來,要耗費很大的人力物力,“孩子們都在外打工,秋收也回不來”。
    有的農民稱,是為了趕農時。江蘇徐州農民劉東(化名)認為,秸稈不處理,會影響到下一季作物的生長。“秸稈在田里,插秧很麻煩,機器不能用,人工又做不了,若是‘硬’種上莊稼,一般也長不好,還容易招害蟲得病。”
    據中國青年報記者梳理,近十多年來,國家發改委、農業部、財政部等部門一直注重推行秸稈的綜合治理,也出臺了一系列補助政策,支持秸稈資源回收。但為何農民在面對秸稈問題時,還會無所適從?
    “‘禁燒’并不能解決秸稈問題。” 朱立志教授說,“目前問題的源頭不在于‘堵’的政策不好,而在于部分地區缺乏‘疏’的渠道。”
--------------------------------------------------------------------------------------
【小貼士】
中國中材科技e-PTFE微孔膜防護口罩采用具有23項專利技術的e-PTFE微孔膜為核心,通過過濾基材組合出的高性能覆膜濾料專業研制而成。膜防護口罩通過表層過濾原理,實現對0.3微米以上顆粒有效攔截,高效阻隔PM2.5微塵,對霧霾微粒的有效阻斷率高達99%以上;純惰性材質,無細菌滋生可能,安全衛生;透氣性強,單向呼吸閥設計,阻隔外界污染氣體的同時,及時將人體廢氣排除,降低口罩內層環境的污染,提高佩帶者的呼吸舒適性;多微孔結構,無纖維或節點的脫落,更為耐用,使用時間長達90小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