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海)旭古藝術品有限公司
服務項目:
古董鑒定 儀器檢測 木材檢測
專家出場 鑒寶合作 陶瓷修復
保真收購 展覽展銷 委托拍賣
后附相關市場行情及收藏知識,僅供參閱:
唐青花的幾次重要發(fā)現(xiàn)。1998年,印尼海域一艘被稱為“黑石號”的9世紀初阿拉伯沉船中發(fā)現(xiàn)了3件唐青花瓷盤,船中還發(fā)現(xiàn)了長沙窯生產(chǎn)的帶有唐“寶歷二年”(826年)題銘的瓷器.1975年至1983年間,江蘇揚州市中唐時期的文化遺址中出土唐青花瓷殘片以及完整或可修復的白釉藍彩器。以上兩次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解決了唐青花的相對生產(chǎn)年代、貿(mào)易市場及出口到海外的航線、外銷地區(qū)等問題;2002年至2007年鞏縣窯址的考古發(fā)掘,找到了包含唐青花執(zhí)壺、碗、盤、盒、枕等器物殘片的文化層,解決了唐青花的產(chǎn)地與層位關系問題。以上每一次重要發(fā)現(xiàn),都曾在海內外學術界引起轟動,同時將唐青花的研究工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這次鄭州7號唐墓出土的兩件青花罐,不僅是目前國內首次發(fā)現(xiàn)的有明確出土地點、時間和出土單位的完整器,并且是一種新器型,裝飾紋樣也有多種前所未見的。這次發(fā)現(xiàn)在唐青花的研究方面為我們拓寬了視野,擴展了新的思路。當前,海內外有關學者和唐青花愛好者都抱有一個愿望,就是由中國古陶瓷學會與有關單位學者召開一個“唐青花專題研討會”。
7號基的形翻、隨葬品與墓主身份問題
7號墓為一豎穴土坑墓,南北向,由墓道、雨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墓道較寬,雨道塌陷,長方形墓室。此墓平面基本呈梯形,總長7.8米,墓道窄處約1米,最寬處約2米,墓底距地面6 .1米。人骨與葬具均朽為粉狀,已看不出葬式。隨葬品散置于墓室底后部的東西兩側。除兩件精美的青花塔式罐外,另有3件大小不一的白釉素面瓷罐(圖3)。據(jù)負責該墓清理工作的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汪旭先生介紹,兩件塔式罐出土時器體與托座已分離,但未損毀,分布在墓室東側。
從此墓的規(guī)模與形制看,屬于小型墓葬,是豫中、豫西地區(qū)唐代常見的墓葬形制。墓主一般為社會地位較低下的平民。但從此墓隨葬品的組合、品類看,顯然不合乎當時的一般風尚習俗。如當時隨葬品中常見的牛車、男女俑,豬、狗、雞、鴨等動物俑或井、柞臼等模型在該墓中都未見,也不見唐三彩制品,卻隨葬一般被認為是佛教珍貴用品的塔式瓷罐。此外,還隨葬3件日常實用的白釉素面瓷罐。由此特殊現(xiàn)象,我們有理由認為墓主并非一般平民,有可能是一位佛教信奉者,或從事佛教事務活動者。還應考慮到,唐代青花瓷是銷往中東地區(qū)伊斯蘭國家的一種外銷瓷,因此也不排除墓主是從事外貿(mào)活動、往來于中東伊斯蘭國家的經(jīng)商人員。當時,唐王朝盡管大力倡導對外開放政策,國內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繁榮昌盛,但從事貿(mào)易經(jīng)營的商人身份和社會地位并不高,按當時的喪葬制度,這類人死后葬以小型墓亦屬情理。
關于7號墓的埋葬年代,單從該墓形·制看不出比較具體的埋葬年代,只能從隨葬s件器物的時代特征加以判斷。塔式罐作為一種佛教用品,最早出現(xiàn)于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正是佛教盛行之時。隋末唐初的塔式罐,形體粗矮,多以模制獸面貼花為裝飾(圖6)。盛唐至中唐早期,流行低溫釉陶三彩塔式罐,罐體變得瘦長,不見模制貼花裝飾,但整器結構更復雜化。圖7這件三彩塔式罐出土于鞏義市北窯灣村一座有紀年的唐墓,墓主薛華,葬于元和十年(815年)十月十七日,單就此器整體造型看,跟鄭州上街區(qū)7號墓出土的2件青花塔式罐基本相同,僅托座為碗形。由此可以認為二者大體應是同時期的產(chǎn)品。就是說,這兩件青花罐的生產(chǎn)時間可定在8世紀末至9世紀初。另從鄭州上街區(qū)7號墓出土的3件白瓷罐的造型特征看,體形較粗矮、小平底,具有盛唐時期同類器的特征。這樣,7號墓的埋葬時期也就大體上定下來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