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海)旭古藝術品有限公司
服務項目:
古董鑒定 儀器檢測 木材檢測
專家出場 鑒寶合作 陶瓷修復
保真收購 展覽展銷 委托拍賣
后附相關市場行情及收藏知識,僅供參閱:
從宋、明景德鎮瓷業生產能力看元代制瓷業的發展
元代景德鎮制瓷業是在繼承宋代已有的生產力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明代的制瓷業又繼承了元代制瓷業的生產力和創新成果,得以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
根據考古資料,景德鎮南河及小南河流域主要分布宋、元時期的古窯場,不僅規模宏大,而且工藝十分精湛。如湘湖塘下窯址,原有窯包堆積十處,總面積65,000平方米;湘湖街窯址,窯包堆積五處,總面積12,000平方米;湘湖白虎灣窯址,窯包堆積面積達30,000平方米;著名的湖田窯址,是古瓷窯址中燒瓷歷史*長、規模*大的一處,其窯包范圍為40萬平方米;三寶蓬古瓷石礦遺址,與湖田、楊梅亭等南河流域窯場連成一體,形成一個龐大的瓷器燒造區。從這些龐大的古窯址的歷史遺存中,我們可以推測當時的宋代景德鎮瓷業生產能力、生產規模、燒造技術和工藝水平。
明代制瓷業是在繼承元代制瓷業生產力基礎獲得盛況空前的發展,并且出現了“民窯”和“官窯”爭奇斗艷。據調查資料表明,明代景德鎮河東流域一帶為民窯的制瓷業集中產區,古窯址分布在瑤里鄉全境及毗鄰的鵝湖鄉一帶,窯包堆積達30余處。張甫生著的《青花瓷器鑒定》中記載:景德鎮地區明代民窯900座,年產18萬擔。
為滿足朝廷消費需求,明初時朝廷開始設立御窯。清藍甫著《景德鎮陶錄》記載:“洪武二年就鎮之珠山御窯廠,置官監督,燒造解京。”王宗沐《江西大志·陶書》記載,御窯在明初建立時有28座,至宣德年間增至58座。明代御窯廠為朝廷燒造的瓷器數量特別巨大,據《大明會典》194卷的記載,宣德八年,一次就燒造龍鳳瓷器44.35萬件。
宋明兩代瓷器巨大的生產能力和生產規模,是與當時瓷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需求相適應的。由此,我們也可以大致推測出,處于宋、明兩代之間、承上啟下的元代景德鎮制瓷業的生產能力和生產規模,由這一生產能力和生產規模,可能所生產的元青花的數量眾多。
從元代生產能力看元青花的“數量”
毫無疑問,元代景德鎮制瓷業生產力是在繼承宋代瓷業生產力基礎上,有了巨大發展和質的飛躍。
據元人蔣祈在《陶紀略》中記:“景德鎮,有窯300余座。”而這300座窯,就是元代景德鎮瓷業生產力發展物質基礎。從目前傳世及出土的瓷器看,元代景德鎮除繼續生產宋代已有的青白瓷和黑釉瓷外,還創燒了大量新品種:青花、釉里紅、卵白釉、藍釉、褐釉、紅綠彩、孔雀綠釉等。根據考古瓷資料看,元代景德鎮燒制瓷器的窯場主要以湖田、落馬橋、珠山等處為主,其余如銀坑塢、觀音閣、曾泉弄、塘下、力堯也有燒造。從窯場堆積物殘片看,當時生產量也是相當巨大。
我們再從宋、元代瓷稅角度,看元代制瓷業的生產能力與規模,從而推測景德鎮瓷器的產量和元代青花瓷器的生產規模。
雍正《江西通志·文淵閣中四庫全書本》卷二七“饒州府”條引明王宗沐《江西大志·陶書》:“宋景德中始置鎮,因名。置監鎮一員。元更景德鎮稅課局監鎮為提領。明洪武初,鎮如舊,屬饒州浮梁縣。”在宋代,景德鎮一年上繳國家的稅收,據《宋會要輯稿》載:“景德鎮,3337貫950文”。而這相當于宋代定窯的“曲陽……龍泉鎮,359貫480文”的近十倍,足見景德鎮的生產能力和瓷業稅收給國家的利潤之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