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殯葬用品隨葬品的認識
隨葬品是私有制在喪葬禮俗中的體現,它標志著墓主的身份、等級。古代國家的禮制大多規定死者生前身份、地位及相應的隨葬品,超過這種級別的稱作“逾制”,按理是要受處罰的。隨葬品的出現、發展是與人們的社會“意識、宗教、信仰密切相關的。只要“靈魂不死”的意識存在,就是隨葬品的存在,社會普通的“孝”的意識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正因如此,歷代隆葬厚喪比比皆是。中國自古就有“視死如視生”的傳統觀念,古代墓葬中的隨葬器物。多為生活實用物或專為死者而制的冥器,想像死者能在另一世界使用。
隨葬品在傳統葬禮中標志墓主的身份、地位。中國古代禮制對隨葬品有所規定,隨葬品要與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相應,超過了級別為“逾制”。
隨葬品的出現與人們的社會意識、宗教信仰相關,孝及靈魂不死觀念的深入人心,使人們普遍存有厚待死者、希望死者在冥間生活得更好的意識,而隨葬品正是這種意識的產物。歷代厚葬死者之所以普遍也源于此。
“隨葬品”顧名思義,就是隨同安葬者一起放入墓穴里的物品。對于這個詞我們是既熟悉又陌生。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早在我們小學歷史課本就學過,從石器時代的北京人、山頂洞人等祖先們就開始有了隨葬品,往后我們又常常會聽到秦始皇陵、馬王堆墓等,許多文物都是從這里出來的;更有許多電影電視所要去尋找寶藏,幾乎說的都是某某墓的隨葬品,所以隨葬品說起來對大伙并不陌生。
但上面所說的都是些大型古墓中的隨葬品,而我們現實中,我們平民老百姓中,我們現代的公墓中,隨葬品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跟大家一一講解一下。
許多家屬常從電視里看到,將逝者生前使用過的物品放入穴中,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因為現代公墓中,墓穴的尺寸都有標準,幾乎就是放下骨灰盒大小,所以放穴中的隨葬品數量、大小均有所限制。逝者生前使用過的物品,如大件的物品自然不能再放入穴中;而小件的物品,往往就是手鐲、戒指、耳環等珍貴物品了,但這些珍貴物品又因他還需繼續使用,也不便于隨葬。所以人們又想出了一種并非生前使用,甚至沒有實用性,純粹為隨葬而制作的物品,古人們把這種物品稱之為“明器”,諧音“冥器”。
明器材質又分為許多種,但有些注意事項是需要大家了解的。它長時間放在地底下,因此必須考慮到它的永久性,這就要求隨葬品不能被腐蝕、不能被氧化、而且不易破碎,綜合以上總種原因一般使用“玉”制隨葬品*好,所以人們又常聽說一個詞“葬玉”。
隨葬品一般都用“明器”,明器的另一個解釋意思就是禮儀性用品,他象征著財富、身份、地位,所以“玉”制隨葬品又很有講究。
從習俗上講主要是財富,又根據古代象征財富的兩樣物品:元寶、老錢,所以用黃玉制作成元寶,它如同黃金一樣,稱之為“黃玉元寶”,一般用四枚放骨灰盒四個角,叫做“四角壓財財興望”;用翡翠玉制作成玉錢,一般用七枚放骨灰盒底下,叫做“腳踏七星腳踏財”它們象征著財源滾滾來。
以上兩樣一般是放在穴里必備的物品,再者就是一些玉制的童男玉女象征著地位,有仆人的服侍;傳說中的貔貅象征著接納四方之財等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