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作流程
一、接受任務書 
成型塑料制件的任務書通常由制件設計者提出,其內容如下: 
1. 經過審簽的正規制制件圖紙,并注明采用塑料的牌號、透明度等。 
2. 塑料制件說明書或技術要求。 
3. 生產產量。 
4. 塑料制件樣品。 
通常模具設計任務書由塑料制件工藝員根據成型塑料制件的任務書提出,模具設計人員以成型塑料制件任務書、模具設計任務書為依據來設計模具。 
     二、 收集、分析、消化原始資料 
收集整理有關制件設計、成型工藝、成型設備、機械加工及特殊加工資料,以備設計模具時使用。 
5. 具體結構方案 
(一)確定模具類型 
如壓制模(敞開式、半閉合式、閉合式)、鑄壓模、注射模等。 
(二)確定模具類型的主要結構 
選擇理想的模具結構在于確定必需的成型設備,理想的型腔數,在*對可靠的條件下能使模具本身的工作滿足該塑料制件的工藝技術和生產經濟的要求。對塑料制件的工藝技術要求是要保證塑料制件的幾何形狀,表面光潔度和尺寸精度。生產經濟要求是要使塑料制件的成本低,生產效率高,模具能連續地工作,使用壽命長,節省勞動力。 
      三、影響模具結構及模具個別系統的因素很多,很復雜: 
1. 型腔布置。根據塑件的幾何結構特點、尺寸精度要求、批量大小、模具制造難易、模具成本等確定型腔數量及其排列方式。 
對于注射模來說,塑料制件精度為3級和3a級,重量為5克,采用硬化澆注系統,型腔數取4-6個;塑料制件為一般精度(4-5級),成型材料為局部結晶材料,型腔數可取16-20個;塑料制件重量為12-16克,型腔數取8-12個;而重量為50-100克的塑料制件,型腔數取4-8個。對于無定型的塑料制件建議型腔數為24-48個,16-32個和6-10個。當再繼續增加塑料制件重量時,就很少采用多腔模具。7-9級精度的塑料制件,最多型腔數較之指出的4-5級精度的塑料增多至50%。2. 確定分型面。分型面的位置要有利于模具加工,排氣、脫模及成型操作,塑料制件的表面質量等。 
3. 確定澆注系統(主澆道、分澆道及澆口的形狀、位置、大小)和排氣系統(排氣的方法、排氣槽位置、大小)。 
4. 選擇頂出方式(頂桿、頂管、推板、組合式頂出),決定側凹處理方法、抽芯方式。 
5. 決定冷卻、加熱方式及加熱冷卻溝槽的形狀、位置、加熱元件的安裝部位。 
6. 根據模具材料、強度計算或者經驗數據,確定模具零件厚度及外形尺寸,外形結構及所有連接、定位、導向件位置。 
7. 確定主要成型零件,結構件的結構形式。 
8. 考慮模具各部分的強度,計算成型零件工作尺寸。 
以上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了,模具的結構形式自然就解決了。這時,就應該著手繪制模具結構草圖,為正式繪圖作好準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