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人群容易沉迷網絡
③體現自身價值型
這類人大多是社會、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整個中國文化的受害者,我們知道,任何父母都有望子成龍的價值理念,總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是*棒的,所以經常將自己的孩子與周圍*優秀的孩子相比較,比別人差,則自己臉上無光,比別人強,則自己一臉的驕傲,當然更不能排除父母希望孩子有個好的前程,生活幸福美滿,還有的則希望孩子實現自己未實現的人生價值,所以將孩子當成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憑自己的意愿隨意耕種等等。父母殊不知人是有區別和差別的,標準與要求要因人而異,既不能以已推人,更不能因人推已,不搞懂這些理念,那么孩子在父母眼里就應該是個完美的超人,這種不合理的標準與要求*終會成為孩子的壓力,這是個人功利主義與專制主義的結果。孩子們不懂得這些,也會百思不得其解,有的便會走入個人狹隘理念的死胡同。
學校應試教育則更多的表現為功利性質,這種原因與教育體制是有關系的。升學率是學校老師追求的至高目標,當然,這里面必定包含有育人的成份,所以學校教育與家庭的區別更多的表現為功利性,加上中國文化里追求完美的圣人道德標準,以及完美的人格,這些*終都變成了孩子們的精神壓力,當孩子們在某一程度的自我認識后,這些標準與要求便成了自我否定的理論依據,*終演變成自我消極心態與狀態,而此時,孩子們在完美文化與現實沖突中,選擇了網絡游戲中的勝負與積分來尋找自我與自身價值的感覺,因為任何人在正常生命過程中,都必然要尋求自我的存在,而社會文化、家庭、教育給人們的標準太高,平臺太少,*終導致了人的失落與頹廢。自我否定的標準各不同,由于家庭原因、學習成績、社會背景等原因,都有可能成為自我否定的主要原因,但究其規律則基本相同,即使是個人理想與現實有太大的差異,而形成的失落也同樣如此。
④精神寄托型
第四點與第三點是有直接因果關系的,當人開始失落與頹廢后,為了自我靈魂的活著來支撐肉體的生存,網絡游戲成了他們*佳選擇。從社會角度講,不損害他人利益和危害社會就符合*基本的道德觀,所以與宗教無關,屬無神論范疇,不違背自我已知知識理念。雖然對社會和自我都失去了希望,為了活著而活著,總得找到自身存在的理由吧!而網絡游戲中的自我表現便成了*一選擇,花錢不多,失敗了不失面子或尊嚴,因為大家互不認識;而勝利了則無比興奮,有成就感就有存在的理由,如此以來,網絡游戲便成了他們生命的一部分,要這種人戒除網癮是*難的,有如戒除毒癮,需要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其次,對于這種人必須加強其自身能力的建設,使其能正常的生活,如此才能獲得新生。其實,究其深因,這與小時家庭父母的溺愛有直接原因,一是形成的自私自利自我為中心的錯誤理念,二是產生依賴性,所以能力極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