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瓷片是在鈞窯址北宋文化層出土的,雖然不是館藏品,但來源信息可靠,盡管已經是兩半的,但合起來基本不缺肉,其可貴之處還有帶大片紫紅斑和綠苔,圈足施醬色護胎釉。不少玩家應該聽說過這兩句老話:“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鈞瓷見紅價值連城”,其實這兩句話并非泛指廣義的鈞瓷,而是單指窯口正的宋代鈞瓷,宋金元其它鈞窯系窯口燒造的仿鈞釉產品自然不包括在內了。
經本人對此實物研究,該瓷片的胎骨、釉質、氣泡、形制、修足以及圈足施醬色護胎釉的工藝,均具備北宋鈞窯特征。因為這是一出窯就被判定不合格的次品,所以當時就被窯工摔成兩半掩埋了。在宋代,成功的帶紅紫斑鈞瓷很難燒,由窯址北宋文化層歷年出土大量破碎鈞瓷片可佐證。這些當時被當做垃圾掩埋的瓷片,在今天玩家的手里就成了寶貝,我們可以對瓷片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深刻的思考,可以最近距離看到北宋鈞窯瓷胎的真相,可以看明白釉質和紅紫斑及綠苔的自然態,這比隔著玻璃櫥窗看館藏品看的更清楚、更明白,這對我們在實踐中鑒賞北宋鈞瓷是大有益處的。
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曾經為朝廷燒造過不少精美鈞瓷,因此兩宋及元代仿燒鈞瓷的偏窯口不少,業內稱之為“鈞窯系”,但仿品不叫“鈞瓷”,而應該叫“鈞釉瓷”,“鈞瓷”是單指兩宋鈞窯生產的瓷器。鈞窯窯址在古鈞州境內(今河南禹縣),故名鈞窯。鈞窯創燒于唐代,興盛于北宋,經歷南宋(金)至元代終止。以后歷代都有仿造,尤其以清代仿鈞釉瓷盛行。因仿品已經不是宋代鈞窯燒造的了,所以業內稱之為“鈞釉瓷”,少數玩家不清楚這一點,還把清代仿鈞窯燒造的產品誤稱為“鈞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