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人們傳統觀念認為,蛤蜊光一般在明末(指天啟往后,嘉、萬五彩基本不見)、順治五彩,老康五彩、斗彩,雍正斗彩、粉彩(官窯的比民窯多見)和乾隆的粉彩等等上都可看到。晚清的五彩、粉彩上也看看到,但出現頻率不如三代。民國一些日用粉彩瓷器上亦十分常見。彩瓷經過漫長歲月,年代久遠,彩面(藍彩、紫彩多見)上有一種彩色光,迎光側視隱約可見五光十色浮于彩色上面的光芒,且彩料的周圍縈繞著美麗的光圈。隨著歲月流逝,器表就會有色彩與蛤蜊殼內壁呈現的顏色相若,故名“蛤蜊光”。明萬歷年間的“紅、黃、綠三色的“大明彩”,不僅在彩釉上能見到這種光彩奪目的“蛤蜊光”,有時連牙白色的底釉上,也有這種令人目迷神移的光暈閃現。現代還沒看到有人能仿出亂真的“蛤蜊光”。 現代仿制者為了表現此種現象,將器物浸泡在高錳酸鉀溶液中(葉佩蘭語)、(寒山老師說是電光水),但是這樣制作出的“蛤蜊光”與傳世品的還是不一樣。但它不自然,也少靈氣,猶如在塑料人臉上涂了胭脂,真“蛤蜊光”在側光下若隱若現,宛若七彩霓虹的光芒,妙不可言。假“蛤蜊光”則相形見絀。其實,這類器物多數彩面上無光澤,給人以很舊的感覺。仔細觀察,有的彩面是經過打磨的,打磨后還在紋飾線的周圍淡淡地涂些黑灰色(皮鞋油)的東西,模仿出經年使用的痕跡。這些都是收藏者應該注意的。
為什么古瓷器有此現象,而現代瓷器罕見此現象呢? 有學者認為這是由于釉料、礦物彩料中所含的一些金屬元素,歷經風雨滄桑,漸漸游離到了瓷面上,因此而形成了“蛤蜊光”。清康熙、雍正朝以上年紀的瓷器釉面,特別是彩色釉面,常見這種“蛤蜊光”。其實,在實際收藏過程中,筆者看到,不僅在清中期的嘉慶朝瓷器粉彩釉面上發現過這種帶點神秘色彩的“蛤蜊光”,就連只有一百多年的光、民時期的一些彩瓷,也有個別出現這種光暈。也就是說,“蛤蜊光”的出現,需要一定時間,但不一定要等到幾百年以上。筆者曾在文革彩瓷器表也偶見漂亮的“蛤蜊光”。筆者認為時間固然重要,礦物顏料的成分更重要,若顏料中鉛等元素的含量偏高,則容易產生“蛤蜊光”( 景德鎮的仿古瓷廠,改進工藝配方,使一出窯的五彩、粉彩瓷身上就有“蛤蜊光”)。反之,若含量偏低,有的古瓷,雖然傳世痕跡明顯,卻沒有出現“蛤蜊光”。但若能細心比較、辨識和體會,對真假“蛤蜊光”的物理表現有所區別的話,以“蛤蜊光” 作為古陶瓷辨偽參考表象,還是一個比較重要、可靠的方法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