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長炭」是一種木炭,原產地是日本和歌山縣,十分堅硬,與鋼的硬度差不多,用普通鋸是鋸不斷的。烘成的木炭體積只有原木的三分之一。日本人認為備長炭是他們創造的木炭杰作,但實際推究起它的歷史,其實是平安時代(西元八○○元年)弘法大師從中國傳入制炭技術,在今天的和歌山縣各地推廣。當時因地命名,有熊野炭、日高炭、新宮炭、田邊炭等。直到西元一七○○年時,一位住在田邊,名叫:「備中屋」長左衛門的商人,加以發揚光大,將備中屋的「備」,加上長左衛門的「長」,合成商店名,販售的炭就稱為「備長炭」,從此打響了這個名號,所以現統稱「備長炭」。
事實上,日本木炭種類可分成黑炭和白炭,前者清一色漆黑,敲一敲有鈍土器聲,炭化溫度約攝氏四百至七百度,很容易點火但維持不了多久,應用於燃燒用與去除冰箱雜味等。而白炭就不一樣,外觀蒙上一層泛銀白的灰色,炭化溫度約攝氏一千度以上,不容易點火,但一點燃可維持長時間,且有遠紅外線、能阻隔電磁波,能除去空氣或水中雜味與雜質并釋出礦物質等,所以可做多種其他用途。
在伊勢神宮,法隆寺或金蘭閣寺的茶室等古神社或寺廟的地基下,埋了大量的備長炭,大家知道嗎?古人根據經驗,知道備長炭能調節濕度,防止濕氣造成腐爛,保護建筑物免於白蟻的侵害,還可以保持物質的新鮮度。一九七二年,在中國湖南省所挖掘的二千一百年前的馬王堆古墓,曾驚動了世界上的考古學家,解剖者,生態學者。因為,挖掘出來的馬王堆公夫人的遺體,好像才死了四天,墓中的棺木周圍埋了五噸的木炭,遺體之所以能保持新鮮,正是這木炭的力量。如果不是被挖掘出來,再過五千年,一萬年,也許還是維持這個樣子吧。為了保存遺體,日本古墓中也確實使用備長炭的例子。保存方法從弭生末期開始,經奈良、平安,再傳到鐮倉時代,奧州平原藤原三代的木乃伊保存法就是典型的例子。在青森縣弘前市長勝寺所發現的十六代津輕藩主承侯的遺體,也是被備長炭所包圍,雖然已死了一百四十年,還是一乾二凈地,呈木乃伊化。近年,津輕後代不忍讓這位十七歲就去世的年輕祖先成為展覽品,已經將其火葬,不過還是留下了記錄。備長炭的防腐作用,調濕效果是永久性的,力量驚人。
本文出自武漢火車頭科技有限公司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