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共讀中華經典,家家戶戶同學傳統(tǒng)文化”,一幅手書對聯(lián)掛在上海康城小區(qū)內的某培訓機構內,近20名剛 下班的家長聚在一起等“開課”。他們都是住在康城小區(qū)里的業(yè)主,他們的孩子大都是一個班上的同學。為了成為“更好 的家長”,他們自發(fā)成立了這一“家長互助講堂”,要從傳統(tǒng)文化中挖掘值得當代教育借鑒的理念和方法。
在小區(qū)里尋“同行者”
“忽然就成了一個小學生的媽媽,可怎么樣教育孩子才是*好的,我真不知道。”“家長互助講堂”的發(fā)起人之一張 方瑜感慨道。
張方瑜的大女兒在上海師范大學康城實驗學校念二年級,對女兒期許甚高的她一度報了6個兒童課外班,每個雙休日 帶著女兒“趕場”上課。有一回,當*后一節(jié)舞蹈課結束,母女倆趕上*后一班從市區(qū)返程的小區(qū)班車,小姑娘已經困倦 得窩在媽媽懷里睡著。那一刻,同樣倍覺疲倦的張方瑜感到困惑:上這么多課外班,對孩子真的有益嗎?到底要怎么培養(yǎng) 孩子才*合適?
在與女兒班上同學家長的交流中,張方瑜了解到,和她有相似困惑的家長并不少。“從來沒有人指導過我們怎樣做家 長,在做家長的道路上有太多惶恐、不安、困惑,每個人都在尋找*好的方法,一個人尋找不如大家一起尋找。”就這樣 ,以女兒所在二(5)班家委會為雛形,一個服務于社區(qū)的家長互助學習與交流平臺開始形成。
想教好孩子,先完善自己
爸爸媽媽為什么要學國學?“家長互助講堂”*一堂課的主講人蘇少波認為,家長在子女教育中的許多困惑,實則是 將自己成長中的困惑投射到孩子身上的結果。想要教好孩子,家長首先要進行自我完善。在對國學研究頗深的蘇少波看來 ,傳統(tǒng)文化中有許多值得借鑒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只可惜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教育中的相對缺失,令不少家長對此仿若“ 霧里看花”。
*一堂課上,近20名家長在他的帶領下一同誦讀古詩,重溫傳統(tǒng)“六藝”(注:禮、樂、射、御、書、數),探討教育 應完成的主要內容和使命。
張方瑜透露,還有好幾位家長報名做主講人,他們的課程正在審核中。今后,“家長互助講堂”將每半個月舉辦一次 講座,除了講授國學經典外,還將探討有關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建立家長互助交流平臺
小區(qū)里的培訓機構還特意為他們提供了免費場地。課上到一半,來晚托班接兒子的方女士也走進教室聆聽——這是張 方瑜和她的伙伴們樂于見到的。
張方瑜介紹,在康城小區(qū)這一大型居住社區(qū)里,很多孩子既是鄰居又是上海師范大學康城實驗學校的同學,她女兒班 上三分之二的同學都住在小區(qū)里,因此家長們之間的交流比一般的學校更密切。“*一堂課的報名主要面向我們家委會, 今后一定會擴大受眾面。”張方瑜說道,“我們希望能在康城小區(qū)形成家長互助學習的平臺和氛圍,用好的教育理念和方 法使社區(qū)里的成千上萬個家庭受益
咨詢電話:400-6166-164
咨詢QQ:249554829
聯(lián)系人:張老師
新東方優(yōu)能中學http://chuzhongwx.soxsok.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