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是鳥類的一種,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南部各省,屬省級保護動物。體形似雞而比雞小,羽毛大多黑白相雜,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狀白斑更為顯著。成年的鷓鴣全長約30厘米,體重約300克左右,多生活在丘陵、山地的草叢或灌木叢中。鷓鴣以谷物、豆類和昆蟲為食。鷓鴣肉味在雉雞之上,是野味上品。
食 性:雜食性。主要以蚱蜢、蝗蟲、蟋蟀、螞蟻等昆蟲為食,也吃各種草本植物、灌木的嫩芽、葉、漿果、果實和種子。也常到農田撿食散落的谷粒和農作物。
習 性:喜歡單獨或成對在干燥的褐露巖坡上活動,清晨和黃昏常下到山谷間覓食,晚上則在草叢或灌叢中過夜,無固定棲息地,每晚都變換棲居位置。飛行快速,常做直線飛行,受驚后多飛往高處。鷓鴣好斗,雄鷓鴣性好斗,性成熟后的雄鷓鴣,在繁殖季節,常因爭奪母鷓鴣和地盤而發生激烈的啄斗。一般一山只有一只雄鷓鴣。
食用價值:
鷓鴣對于臨考前精神緊張而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以致健忘等癥狀的學生,是很有療效的。常服可促使注意力集中、心情平穩。
鷓鴣有多種食用方法,一般可將鷓鴣用鹽制成咸鷓鴣然后風干保存,需食用時將其與粳米一起煮成鷓鴣粥,香糯可口非常好吃。若是鮮鷓鴣還可將杞子、大棗、桂圓肉與糯米一起填入鷓鴣腹內,再將鷓鴣納入雞腹內做套禽菜上鍋蒸熟即成。也可把鷓鴣肉切塊或切絲與其他蔬菜配炒成各種菜肴食用。民間還有種食法就是將鷓鴣與玉竹一起燉湯服用。鷓鴣味甘、性溫、無毒,入脾、胃、心經;能利五臟,開胃,益心神,補中消痰。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特別適合哺乳期間的婦女,小孩和成年男性;民間把鷓鴣作為健脾消疳積的良藥,治療小兒厭食、消瘦、發育不良效果顯著。婦女在哺乳期間食用鷓鴣,對促進嬰兒的體格和智力發育具有明顯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