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是美國經濟的全盛時期。二戰的陰云已經散去,不斷發展壯大的公司意識到,他們需要一批新的管理者,來管理橫跨多個國家和擁有幾十個品牌的綜合性大公司。
不過,美國的公司并沒有選擇自己培養人才,而是向各大院校發展迅速的管理學課程尋求幫助——也就是授予工商管理學碩士(MBA)學位的專業。
這一點很容易理解。既然大學已經進入這個領域,公司為什么還要去投資培養年輕的商業人士?然而,MBA的出現還是引起了許多人的擔憂。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1950年的一期《財富》雜志(Fortune )中對此有過描述,文章的標題是《商學院》(The Graduate Business School)。
有批評者認為:學會管理要靠實踐,而不能靠課堂學習。MBA課程培養出來的是脫離實戰的“皇太子”,雖然理論高深,但他們對將要經營的公司卻一無所知。社會上真正需要的是靠實踐成長起來的企業家,而不是靠書本理論培養出來的專業經理人。那么,MBA專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這樣的問題并不會讓高等院校放棄商業課程——畢竟,學校可以藉此獲得大筆收入,但德魯克寫道:“毫不夸張地說,商學院雖然在論戰中占據了上風,但他們并不知道該如何對待所取得的勝利。商學院并不清楚他們的職責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完成自己的職責!
德魯克曾質疑,“如果專業的商學院都不明白那些商業人士在社會中的職能”,那么這些商業人士自己又怎么可能清楚呢?
六十年后,許多事情發生了改變。首先,在德魯克的文章中只字未提女性,而通用汽車的管理者們也只是說“來自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的那些聰明的小伙子們”。但如今,在哈佛商學院2015屆學生中,女性比例占到41%。過去幾年,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 Wharton School)的女性學生比例也一直保持在40%以上。
此外,如今MBA學生比20世紀50年代的學生更年長。德魯克寫道,當時,“研究生通常直接來自大學。就算他們有工作經驗,也只不過是在夏令營當過顧問;或者賣過訂閱的《周六晚郵報》(Saturday Evening Post)。他們從未像成年人一樣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生活過,也從未獨立過,總之他們缺乏商業經驗。”德魯克對此并不滿意。六十年后,大多數商業課程都牢記他的觀點,現在都要求學生有幾年(三至五年)工作經驗。福爾德基金(Forte Foundation)的執行董事愛麗莎?埃利斯-桑斯特說:“公司開始提出工作經驗方面的要求。有工作經驗會讓他們更加成熟!备柕禄鹋c各大商學院和公司合作,以提高商業職業中的女性比例。
但其他問題仍存在爭議。德魯克對“皇太子”問題的解釋是,在商學院“有一種內在的傾向,即商學院培養出的人才目的是避開競爭,直接進入大公司的高層,而不是在與公司其他人的競爭中證明自己的能力和資質! 這種說法很有道理。畢竟,除非你認為讀商學院可以比熬資歷獲得更多,否則誰會愿意拿出工作時間去上學呢?而且,對于那些被打上卓越標簽的人,其他同事很自然會心懷怨恨。而這種情況會大大降低士氣。
總之,埃利斯-桑斯特堅持認為,如今女性MBA學生身上并沒有那種“皇太子”的光環。“她們要接受指導和建議,才能知道如何提升自己。
公司網址:http://www.szjfl.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