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為唇形科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又名血參、
赤參、紫丹參、紅根等,為常用中藥,具活血祛瘀,消腫止痛,養血安神功能。
主產于四川、安徽、江蘇等省,我國大部分省區有分布和栽培。
一、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株高30~100厘米,全株密被柔毛。根粗長、
肉質,外皮朱紅色,內部白色。莖直立,四棱形,紫色或綠色,具節,上部多
分枝。奇數羽狀復葉,對生,小葉3~7,卵形頂端小葉較大,邊緣具圓鋸齒。輪
傘花序頂生或腋生,總狀;小苞片披針形,被腺毛。花冠鐘狀,藍紫色,二唇
形;雄蕊2,子房上位,4深裂,柱頭2裂。小堅果4,黑色或褐色,橢圓形,
花期5-8月,果期7-9月。
二、生長習性 丹參對土壤、氣候適應性強,喜陽光充足、暖和濕潤環境,
耐寒、耐旱,野生多見于山坡草叢,溝邊、林緣等陽光充足、較濕潤的地方,
春季地溫10℃時開始返青,20~26℃相對濕度80%時生長旺盛,秋季氣溫降至10
℃以下時,地上部分開始枯萎,根在-15℃的情況下,可安全越冬。 種子在
18~22℃時,15天左右即可出苗,陳種發芽率極低,根段在地溫15~17℃時開始
萌生不定芽,根段上部發芽,發根均較下部早。
三、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 丹參為深根性植物,根系發達,深可達60~80厘米,故土
層深厚,質地疏松的砂質土最利于根系生長,粘土和鹽堿地均不宜生長。忌連
作,一般待秋作物收獲后整地,每667m2施農家肥3000千克作基肥,深耕、耙
平,作成1.3米寬的畦,南方或平原地區宜作高畦,以利排水。
(二)繁殖方法 主要為分根或扦插繁殖,也可用種子繁殖。
1.分根繁殖 于秋季收獲時,留出部分地塊不挖,到第2年2-3月間起挖,選
擇直徑為0.7~1厘米,健壯,無病蟲害,皮色紅的根作種根,取根條中上段萌發
能力強的部分和新生根條,剪成長5厘米左右的節段,按株行距25厘米×30厘
米開穴,穴深5~7厘米,每穴放入根段1~2段,斜放,使上端保持向上,注意
應隨挖隨剪隨栽,栽后覆土約3厘米,每667m2用種根50~60千克。
2.扦插繁殖 于4-5月植株生長旺期,取丹參地上莖,剪成10厘米左右
的小段,剪除下部葉片,上部葉片剪去1/2,然后在做好的苗床上按株行距6厘
米×10厘米,斜插入土1/2~1/3,做到隨剪隨插,插后澆水遮蔭保濕,待根長至
3厘米左右時即可移栽大田,此法一般較少用。 在無種根的情況下,亦可用種
子繁殖,方法是用當年收的種子秋播,每667m2用種子1千克左右。但此法因
生長期長,產品質量又差,故應少用。
(三)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 分根繁殖者,常因蓋土太厚,妨礙出苗, 因此3、4月幼苗出
土時要進行查苗,如發現因蓋土太厚或表土板結的,應將穴土挖開。苗高6厘
米時進行*一次中耕除草,中耕要淺,避免傷根。第二次在6月,第三次在7-
8月進行,封壟后停止中耕。
2.追肥 結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一次以氮肥為主,以后配施磷鉀肥,最
后一次要重施,以促進根部生長。
3.排灌 出苗期要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以利出苗和幼苗生長。雨季要及時排水,
以免爛根。
(四)病蟲害防治
1.根腐病 5-11月發生,尤在高溫高雨季節嚴重,為害根部,嚴重時植株枯萎
死亡。防治方法,雨季注意排水;輪作,發病初期 用50%托布津800~1000倍
液澆灌。
2.根結線蟲病 砂性重的土壤,因透氣性好,易發病。防治方法:水旱輪作;
用80%二溴氯丙烷2~3千克,加水100千克,在栽種前15天均施入土中并覆土。
3.中國菟絲子 生長期及時鏟除病株;清除菟絲子種子。
4.棉鈴蟲 幼蟲鉆食蕾、花、果,影響種子產量。可在蕾期噴50%辛硫磷乳
油1500倍液或50%西維因600倍液防治。
5.銀紋夜蛾 幼蟲咬食葉片,夏秋多發,可在幼齡期用90%敵百蟲800倍液
或40%氧化樂果1500倍液噴施。此外,還有蠐螬、蚜蟲等為害。
四、采收與加工 春栽于當年10-11月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萌發前采挖。
先將地上莖葉除去,在畦一端開一深溝,使參根露出,順畦向前挖出完整的根
條,防止挖斷。挖出后,剪去殘莖。如需條丹參,可將直徑0.8厘米以上的根條
在母根處切下,順條理齊,曝曬,不時翻動,7~8成干時,扎成小把,再曝曬至
干,裝箱即成"條丹參"。如不分粗細,曬干去雜后裝入麻袋者稱"統丹參",有些
產區在加工過程中有堆起"發汗"的習慣,但此法會使有效成分含量降低故不宜采
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