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 苣
【出處】《新疆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Jú Jù
【別名】卡斯尼(維名)
【來源】為菊科植物菊苣的全草。夏季采收。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莖有棱,直立,中空,多分枝。根生葉長倒披針形,先端銳尖,基部狹細,邊緣具疏的不整齊的牙齒及長毛,中脈有粗毛;莖生葉少數,較小,長圓狀披針形,有粗毛。頭狀花序腋生及頂生;總苞2列;花全部舌狀,藍色,聚藥雄蕊藍色,柱頭2裂,有向上的短剛毛。果實有棱角。
【生境分布】生于田野、路旁、草地、山溝。分布我國中部、東北及新疆等地。
【化學成份】全草含苦味物質馬栗樹皮素、馬栗樹皮甙、野萵苣甙、山萵苣素和山萵苣苦素。根含山萵苣素、α-山萵苣醇、野萵苣甙。葉含單咖啡酰酒石酸、菊苣酸。新鮮花瓣含花色甙。
【藥理作用】野生菊苣花的浸劑對動物注射,可興奮中樞神經系統(tǒng)并增強心臟活動(振幅加大而頻率減慢);煎劑有抗菌、收斂作用。根可提高食欲,改善消化功能,高濃度的浸劑可增進胃分泌,但不增進平滑肌張力。根的乙醇或乙醚提取物有抗菌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是一種倍半萜。根還有輕瀉作用。種子有非特異性植物血球凝集素。還有人報告菊苣中含致癌烴,其含量高于其他咖啡類飲料。
【提取】 95℃水沸煮3次,合并提取液濃縮至1.2比重,噴霧干燥。定量包裝。
【滅菌】 鈷60輻照滅菌
【性味】 微苦、咸,涼。
【功能與主治】 清肝利膽,健胃消食,利尿消腫。用于濕熱黃疸,胃痛食少,水腫尿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