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雞適應性和抗病力強,從平原到山區、河流到峽谷,海拔300米到3000米均有山雞棲息生存,并隨季節變化而作不規范的垂直遷徙,能耐受40℃的酷暑和-15℃的嚴寒,夏季棲于氣候涼爽、通風、食物較豐富的地區,秋后遷徙至向陽背風處。一般臨晨出來活動、覓食,野生狀態下的山雞主要棲息于葦塘內、有莊稼生長附近有小叢林的丘陵地及平坦的莊稼地,下雪或大雨天氣多在樹根下過夜,家養山雞習慣在地上過夜。
集群性
山雞有集群活動習性,群體的規模不穩定,一般以雄山雞為中心和其它配偶共同組成相對穩定的群體,一般一公配多母,極個別一公配一母,如遇其它公山雞介入,公山雞會發生強烈爭斗。七彩山雞
雜食性
山雞食量小,一般每天吃60~70克,少吃多餐,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仍保留此習性,吃食時往往吃一點走一圈,回頭再吃,直至吃飽為止。山雞采食時先小心接近食物,并極力伸長頭頸,啄一下,看一看,一有異常動靜,立即后退。
攻擊爭斗性
山雞在繁殖期好斗,尤其是雄山雞。雄雞為了爭得“領主”地位,往往斗得頭破血流,強的個體在交配和采食等方面享有優先權。在繁殖期以雄山雞為中心組成繁殖群,如有其它群的公山雞介入,公山雞間會產生激烈的爭斗。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同籠舍的公山雞間常發生爭斗現象,弱者被啄得頭破血流。
經濟價值
山雞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及鈣、鈉、磺等多種微量元素,其蛋白質含量為28.94%,山雞的膽、血、內金經過提煉可制成醫藥制劑,有極高的滋補、藥用、保健、美容價值。雄性山雞毛可制作毛工藝品、還可織成緞、錦制作禮服,雞皮可制成各種精美的皮具。它是集食用、藥用、毛用于一體的珍禽動物,有極高綜合利用價值的“特養”珍禽。
食用價值
野雞肉質細嫩鮮美,野味濃,其蛋白質含量高達30%,是普通雞肉、豬肉的2倍,脂肪含量僅為0.9%,是豬肉的1/39、牛肉的1/8、雞肉的1/10,基本不含膽固醇,是高蛋白質、低脂肪的野味食品。野雞因此成為歷代的皇家貢品,清代乾隆皇帝食后贊嘆不已,寫下“名震塞北三千里,味壓江南十二樓”的名句。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食后評價:“好看、好吃、有野味”;著名營養學家于若木也對野雞的營養成份給予很高的評價。山雞送人是高檔禮品,待客是珍稀野味,還是美國白宮招待國家元首的保留菜肴。正因為如此,每年春節前后,市場上都掀起一股送山雞的熱潮。
藥用價值 山雞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達30%左右,含有18種人體必須的氨基酸及鈣、鈉、磺等多種微量元素,,而脂肪僅0.9%,基本不含膽固醇。是天然的野生保健食品,對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延緩衰老,使肌膚幼嫩、健美等,有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