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什么時間使用
當然,大家都希望我這一刻提數據,下一秒馬上有。但是干活總需要時間,而且需求多了總得排隊,所以*好提一個普通/加急/特批的時間差異。比如普通需求提前3天,加急提前1天,特批的今天內優先做(當然,需要對應的老板書面批準)。
很多沒骨氣的數據部門領導,不敢搞分級管理。但這其實是害死自己。因為不分級管理,業務部門的需求就會像決堤的洪水。
一來,既然業務打個電話數據就拼命了,那業務還看BI干啥,那業務還看日報干啥!不看!我就打電話逼著你干。這樣已上線的數據產品,使用率慘淡,回頭還是被批:“做BI都沒用!”
二來,自己每天007加班做需求單,照樣做不完,照樣被人噴“我就要個數,你還搞那么久!”照樣有人因為需求塞車來吵架。
所以茍且偷生,*后就是死路一條。管得了期望時間,才好體現數據分析的業績。
where:在什么場合使用
這里重點關注是:
部門內使用:自己閉門分析
平級部門使用:幾個部門開會用
向上匯報使用:總裁辦、總公司
對外發布使用:公眾、媒體、社會
區分使用場合,主要為管理口徑,避免口徑混亂引發的爭議。減少數據部門背鍋。
如涉及不同部門匯報,則重點關注兩個部門共同關心的指標。
如是對上匯報,則要核對是否和管理層看的固定報表是否有重疊。
如是對外匯報,則要核對之前公布的數據,避免自己打自己臉
很多公司數據背鍋,其實就是沒做好這一步。不主動問數據用在哪里,結果業務拿著數據亂捅一波,捅完了就說:“誒呀,我們又不懂,都是數據提供的你去問他”……數據自然百口莫辯,死無全尸……所以不要吝嗇語言,問清楚!
小結
滿足了5w的,就是一個完整的數據分析需求了。梳理數據分析需求,不但能減少重復工作,更可以為數據分析師發現項目機會,提高BI使用率,體現工作業績打下堅實的基礎。至于具體如何做,下篇再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