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前9海參化皮病,該病又稱潰爛病、爛皮病、化皮病、腫嘴病、搖頭病等,該病是當前養殖海參*常見的疾病,危害也*為嚴重。稚參、幼參和養成期海參均會感染此病,其成染率、發病率與死亡率都非常高。一旦發病很快就會蔓延全池,死亡率可達90%以上,屬急性死亡,該病多發生在每年1-4月,3-4月份是發病高峰期。
防治措施該病主要以預防為主,主要為:
1、水質與底質環境的凈化:放養前,應徹底清淤整池,暴曬池底,采用生石灰30ppm~50ppm進行全池潑灑,靜置5天,潑灑均勻,不留死角,日常管理應倒池與換水,倒池后也應對池子進行清理并消毒處理,如用二氧化氯、聚維銅碘、漂白粉等消毒劑,每7天應消毒1次,保證水質、底質的生態環境良好。
2、挑選苗種的質量:養殖初期苗種患病死亡,往往與苗種的質量有關,應挑選體表無損傷,肉刺完整,活力好,攝食能力強,無排臟現象的參苗為佳。
3、保持適宜的養殖密度:養殖密度應與其生態環境相適應,一般每畝不應超過5000頭,高密度養殖會帶來一系列生態問題,造成水質和底質下降,污染加劇,苗種生長緩慢,容易致病。
4、餌料的投放方法:首先要投喂營養豐富、不易流失、損耗較少的優質餌料,海參生長快、活力好、抗病能力強,應仔細觀察海參的攝食情況,適時調整投餌量,以免投餌過大,導致殘餌過多造成水質與底質污染。發現海參患此病,應遵循“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原則,及時將身體已經嚴重潰爛的海參揀出進行無污染處理,并及時倒池換水,未發病和病癥較輕的海參用3~5mg/kg濃度的四環素或2~3mg/kg濃度的恩諾沙量、環丙沙量,有比較明顯的療效,連續全池潑灑3天,基本可以治愈。如果病癥到了中后期,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