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詠春拳的發力,已經講過多次, 核心的當然是​‌‌日字沖拳。這里還想再和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日字沖拳的一些心得體會。
每次上課時,大家都會一起打約10分鐘左右的日字沖拳,新老學員打出的拳這時就有明顯的區別。老學員打拳的頻率較慢,手臂松柔,但卻很通透,明顯的感覺到是肘推手出,而新學員大多是在砸拳,即以拳帶肘。看似差不多的打拳,但由于這一點的差別,帶來的效果卻不只一點。
老學員打出的拳,看似沒什么力量,手臂軟綿綿的,而新學員看起來拳非常的猛,這個在我自己練習前后是有深刻體會的。
在沒有習慣詠春拳的發拳方式以前,自己覺得打出的拳非常有力量,但實際上沒有什么力量,純屬自我感覺良好;而習慣詠春的發拳方式后,看起來沒什么力量,看起來很慢,是因為每一拳都在找腰馬結構,所以每一拳都是一個整體的力量。
再談詠春拳的發力
所以“肘推手出”和“以手帶肘”這兩種不同的發拳方式帶來的就是“透勁”和“攻擊面”的差別。
一、透勁
在前后馬定步打靶時體會透勁 為明顯。在持靶時,以“肘推手出”的方式一拳過來,打到靶上,發出的聲音很干凈、短促、冷脆, 重要的是明顯的感覺到后支撐腿承受了巨大的力量,明顯的這是一種通透的勁,所以打靶的人看似很放松發拳,而持靶的人卻毫不輕松;
“以手帶肘”的方式打靶時,沒有腰馬力量,明顯的感覺到是在用拳頭砸靶,只是在使用手臂的力量,每次打的不是偏左就是偏右,始終沒有一條直線的沖擊力量,靶倒是打的很響,就是感覺不到那種穿透的力量。
二、打擊面
以手帶肘的擊打方式,攻擊面始終是一個“點”;而以肘推手的擊打方式攻擊的是一條“線”。這個在進退馬打靶訓練時 為明顯。
以手帶肘的方式,攻擊目標始終是在靶面, 即拳頭打到靶即為目標,但在進退馬中,雙方都是移動的,會經常發生打不著靶的情況,因為手夠不著。因為在某一瞬間,打靶人判斷可以打中目標,所以發拳,但持靶人卻往后移動了,所以打不到;
而以肘推手的打擊方式,攻擊面由一個“點”擴大為“一條線”。我的目標不只是在靶上,配合上馬,我打擊的是靶所在的這一條線上,所以常會發生一種情況就是,持靶一方退不急,即使退,擊中的概率也要大的多。
所以這兩種不同的發拳方式,造成的打擊效果完全不同。“以手帶肘”,更像是用手臂的力量將拳頭”砸“出手;
而”肘推手出“,則更像是將前臂”刺“出去。砸出去只有手臂的力量,而刺出去卻有整體的力量,這就是只是“打到”目標”還是“打穿”目標的區別。
深圳弘義詠春拳館,一家致力于教授詠春技藝、傳播詠春文化,目前深圳人氣很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