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中國古琴名曲,最早收錄于北宋的《琴曲譜錄》和《琴苑要錄》中。
《楚歌》這個曲目,明代不少譜中收有此曲。全曲有兩個突出的主題曲調,一個是表現“憶別”、“泣別”的曲調,很象是從著名的《陽關三疊》曲中借用過來的。另一個主題音調則似乎在抒發英雄末路、意氣消沉的感慨。這兩個曲調在音樂進行中不斷發展變化,最終把全曲推向悲劇的高潮。
《神奇秘譜》中臞仙曰,是曲者古曲也。按項羽至垓下,與漢戰不勝,入於壁,漢兵圍之數重。韓信使軍中皆作楚歌之聲,項羽夜聞,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乃夜起飲帳中,悲歌忼慨,欲與虞姬相別。自為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虞姬和之。因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而虞姬因取劍自刎。於是羽乘駿馬,麾下壯士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平明,漢軍覺而追之,於是重瞳無光,兵散勢去,至於烏江畢矣,于時之人,感其事而作弦歌以悼焉。
人生八雅: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琴乃八雅之首,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不但是樂器,也是抒懷寄情之物。故琴者,無關乎基礎,無關乎遠近,在于那一度熱愛。閑暇之余,三兩好友,一個決心,一份感悟,一次分享,一曲琴音,可謂琴生一大樂事!
凡學問之道都與一個人的心靈境界有著很大的關系。愛棋之人,若是心浮氣躁,不能運籌帷幄、處變不驚,方不可得棋中真正妙趣。棋雖如此,何況琴乎?陶淵明曾有云“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細細體味,可知古琴的學問絕不僅僅在于彈奏,更在于品茗撫琴,樂享閑暇時光。
復雅古琴社的徐錦燕老師通過理論實踐相結合,以古琴傳統“口傳心授”的教學方式為基礎,以技術練習和琴曲聽賞評析為主體,以文化解讀和教師示范為手段,進而使學生從技術思維上和文化精神上都能獲益。 質樸、自然、大度的教學環境更給人一種莫能名狀的適宜和開闊,在這樣的環境中討論學習,必奏事半功倍之效,讓枯燥的學習過程愉悅而悠長。
徐錦燕老師創辦的復雅古琴社集合了一群熱愛古琴,熱愛傳統文化的合肥古琴專業人士,共同探索古琴文化的發展道路。琴社以‘琴覓知音,品味人生’為宗旨傳播古琴知識,傳承古琴文化。為古琴愛好者提供一個切磋琴藝,交流思想的平臺,是古琴愛好者尋覓知音,以琴會友的佳處。
徐錦燕老師在傳統琴曲、古琴佛曲、弦歌吟唱等形式的熏陶中,在多維度的學習體驗中,將我們的身心全然打開。跟隨徐錦燕老師不但學習了古琴技法,更領悟古琴心法。在美妙的撫琴移指中,悠然享受每一個琴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