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結構”、“尋找結構”、“保持結構”……結構,結構,還是結構。
結構是詠春拳練習者剛開始強調*多的一個詞,大家都在談結構,師傅在談結構、師兄弟們在談結構……每一個動作都在強調結構。
是的,這就是詠春拳初級訓練*深刻的體會:詠春的結構,時時不離結構,處處不離結構。
單說詠春拳的結構,大家都懂,就是二字鉗陽馬的要求下,腿、腰、肘、腕保持整體架構。但是要做到在任何時刻,任何動作都要做到有腰馬結構就非常不容易了。就像平時做重活的人,身體有很大的力量,但卻不能把這些力量有效的發揮出來。
有一個師兄是練跆拳道的,腿上力量非常大,腰馬非常有力,單做定拳訓練時,很多人都推不過他,但是在做手法訓練時,卻不能有效的拿住對方。
他的腰馬雖然好,但是應用中卻發揮不出來,別人的腰馬不及他,但是別人能找到自己的結構,所以他只有手臂的力量,而別人有整體架構的力量,以局部對抗整體當然對抗不過了。
1、標準動作的腰馬結構
現在練習每一個動作時,都要細心的體會結構,體會力量從地上反彈起來的感覺。重點體會的是詠春拳的三板斧“攤、膀、伏”手法。攤膀伏代表著詠春拳三種*主要的結構形態,其中的大部分手法都是這三個手法的演變。
我們經常做一種練習。一個人做攤手,而另一個人雙手做伏手,伏手他的攤手,然后做攤手的一方,慢慢的轉馬找結構,用整體的力量來攤手壓制的伏手。當然伏手一方也要找結構來伏住這只攤手。雙方都找著結構后,就看誰的腰馬強。
這是相對靜態的練習,但在動態的手法對抗訓練中,要時刻保持結構就很不容易。
2、手法對抗的腰馬結構
大家從雙黐手開始,一搭手就開始搶中線,如何雙方都做的很到位,那就變化成手法的訓練,拉手、拍手、穿橋手……,以任何手法去尋找進攻對方的一條線路。
一對抗起來,再要時刻保持腰馬結構就很困難,電光火石之間,不允許你慢慢的去找結構,當對方來手時,本能的會去防守,再加上步法上的進退,一動起來一下子就散架了。
所以,在剛開始訓練時,雙方都要盡量的慢一點,有相對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調整自己的結構,而且要雙方一起討論研究,不要為了打到一下對方而失去結構,沒有意義。
所以,結構,詠春拳的靈魂。先要讓每個動作都找到結構,然后有意識的在對抗中去尋找結構,*后達到在任何時刻任何角度都有結構的水平。
弘義詠春拳館,一家致力于教授詠春技藝、傳播詠春文化,目前深圳人氣很旺,教學科學系統、環境條件*流的時尚武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