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山市普通氧氣與鶴山高純氧氣的價格對比
公元1771年秋季的一天,瑞典化學家舍勒在實驗室用豬尿泡做了一個研究燃燒現象的實驗。他把硝石(**納)和礬油(濃硫酸)放入曲頸甑里進行高溫蒸餾,并用盛石灰水的豬尿泡吸引放出來的棕色氣體。他無意中把點燃的小蠟燭伸進豬尿泡里,可是燭火不但沒有熄滅,反而發出耀眼的光芒。
“這種氣體也能燃燒?”他苦苦思索,反復試驗,結果都一樣。于是他得出一個結論:豬尿泡里還有一種未知氣體。
舍勒繼續用其他藥品進行實驗,如加熱硝石、把二氧化錳與濃硫酸混合加熱,都可以制出使點燃的蠟燭發出更亮光芒的神秘氣體。經驗豐富的他把這種氣體取名“火空氣”。接著,他通過無數次實驗發現,空氣中的“火空氣”體積占了五分之一。
舍勒隱隱感覺“火空氣”的產生與流行的燃素學說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弄清“火空氣”或許可以解決燃燒的本質問題。弄清燃燒的本質,將對蓬勃發展的冶金工業和化學工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舍勒雖然對燃素學說有一絲懷疑,但由于沒有明顯的證據,便仍按舊學說把燃燒解釋為空氣中的“火氣”與可燃物中的燃素結合的過程。
那么,燃素學說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什么又是燃素呢?這要回到半個多世紀前。
鶴山市普通氧氣與鶴山高純氧氣的價格對比
公元1703年,德國的兩位醫生貝歇爾(注一)和斯塔爾(注二)由于工作需要,對燃燒現象進行反復觀察和研究后,提出一種新的燃燒理論——燃素學說。
他們認為,一切可燃物如木材、磷、硫等含有燃素,不可燃物如石塊、黃金皆不含燃素;可燃物燃燒時發出光和熱,燃素也從中逸出。他們依此得到一個數學公式:
可燃物-燃素=灰燼
用這個公式可以輕而易舉地解釋許多關于燃燒的化學現象,比如紙張、木材、油類之所以易燃,是因為它們都含有大量燃素。物質含的燃素越多,燃燒就越旺,油類的燃素多,所以比紙張、木材燒得更劇烈。石頭、黃金等固體不含燃素,所以不能燃燒。
當時,燃素不能解釋的問題就是,金屬灼燒后質量會增加。盡管如此,后續的許多科學家還是相信這種看似合理的燃素學說。
舍勒雖然“當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時候還是沒有得到真理”(恩格斯語),但他的實驗引起另一位科學家的注意。這位科學家就是法國的拉瓦錫。拉瓦錫多次研究舍勒“豬尿泡里有火氣”的實驗后,結合自己曾經做過的錫和鉛在空氣中加熱質量增加的實驗,發現“火氣”可能就是一種純燃素。為此,經過多天的周密思考,他設計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實驗。
鶴山市普通氧氣與鶴山高純氧氣的價格對比
“我終于弄清了!”拉瓦錫興奮地叫出聲來。經過冷靜的思考,他得出兩個結論:
一、 這是一種可供動物呼吸,助燃燒的無色未知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