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用防護服,由一種或多種對病毒氣溶膠、含病毒液體等具有隔離作用的面料加工而成的衣服。脫下時,防護衣的外表面不與人體接觸。用于醫療機構醫護人員穿的職業防護衣。阻止來自患者的病毒隨空氣或液體向醫務人員傳播。
醫用防護服檢測項目:
結構、號型、規格、抗滲水性、透濕量、抗合成血液穿透性、表面抗濕性、斷裂強力、斷裂伸長率、過濾效率、阻燃性能、抗靜電性、靜電衰減性能、皮膚刺激性、微生物指標、標識等。
1、結構與外觀
防護服由連帽上衣、褲子組成,可分為連身式結構和分身式結構。防護服應干燥、清潔、無霉斑,表面不允許有粘連、裂縫、孔洞等缺陷;防護服連接部位可采用針縫粘合或熱合等加工方式,針縫的針眼應密封處理,針距每3cm應為8針~14針,線跡應均勻、平直,不得有跳針;粘合或熱合等加工處理后的部位,應平整、密封,無氣泡,裝有拉鏈的防護服拉鏈不能外露,拉頭應能自鎖。這些外觀上的規定是為了保證防護服的安全可靠性,防止小的缺陷對醫護人員的生命造成威脅。
2、液體阻隔功能
在抗滲水性上,防護服的關鍵部位(左右前襟、左右臂及背部位置)靜水壓應不低于1.67kPa(17cmH2O),防護服的抗合成血液穿透性應不低于1.75kPa,防護服外側面沾水等級應不低于3級的要求。這幾項都是防止病人的體液、手術消毒劑或沖洗液等透過防護服危害醫護人員。
3、過濾性能
防護服關鍵部位材料及接縫處對非油性顆粒的過濾效率應不小于70%。該項指標保證了防護服對病毒載體(飛沫、微塵等顆粒物)的阻擋效果。
4、舒適性
防護服材料透濕量應不小于2500g/(m2·d),此項指標確保醫護人員的正常散熱與排汗,減輕因長時間穿著造成的不適感受。
5、微生物指標
防護服中不得檢出大腸菌群、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鏈球菌,細菌菌落總數不大于200 CFU/g,真菌菌落總數不大于100 CFU/g。此項指標確保幾種病害微生物不會附著于防護服表面。
6、服用功能
防護服關鍵部位材料的斷裂強力應不小于45 N,斷裂伸長率應不小于15%,帶電量應不大于0.6μC/件,靜電衰減時間不超過0.5s,原發性刺激記分應不超過1分。該指標使防護服滿足了基本穿著需要。
7、環氧乙烷殘留量
經環氧乙烷滅菌的防護服,其環氧乙烷殘留量應不超過10μg/g。該指標規定了殺菌劑殘留量,避免對醫護人員造成傷害。
醫用防護服檢測標準:
GB 19082-2009 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技術要求
YY/T 1498-2016 醫用防護服的選用評估指南
YY/T 1499-2016 醫用防護服的液體阻隔性能和分級
YY/T 1632-2018 醫用防護服材料的阻水性:沖擊穿透測試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