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宜的溫度是育好雛雞的關鍵。因此,在育雛期問必須根據雛雞周齡大小給予適宜的溫度,而且要根據不同情況靈活掌握。一般原則是初期宜高,后期宜低;弱雛宜高,強雛宜低;小群宜高,大群宜低;陰天宜高,晴天宜低:夜晚宜高,白天宜低;冬季宜高,夏季宣低;肉用仔雞宜高,培育種雞宜低,慢羽型雞宜高,快羽型雞宜低。雛溫度標準是:剛出殼至1周齡,以30—32℃為宜,每滿一周可視情況下降2~3℃,直至4周齡時降至21℃.但不要低于20℃。總之,以雛雞不打堆、不張口伸舌、分散均勻為適宜。常盛禽業羅曼灰青年雞無呼吸道 無滑液囊優質羅曼灰青年雞廠家
4.濕度關
*一周相對濕度為70%~75%。第二周下降到65%。第二周以后盡量保持在55%~60%的水平上。濕度過高,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容易誘發球蟲、曲霉菌病等:濕度過低,雞舍內干燥,雛雞絨毛發脆.腳趾干癟。飲水過量,食欲不振,影響生長發育。改善辦法是在舍內墻壁或過道上噴灑少量水,使水分蒸發,以達到調節濕度的目的。育雛室要勤除糞便,勤換墊料,保持清潔。
5.通風關
通風的目的在于排降舍內有毒氣體,通人新鮮空氣。給雛雞通風的時間一般應選擇在中午氣溫較高時進行,平時朝南的氣窗應保持敞開一扇,天氣寒冷時可利用走廊或天花板上的氣窗通風。或將朝南氣窗的玻璃換上一塊麻布擋風,保持空氣適度流通。有條件的可采用機械強制通風。常盛禽業羅曼灰青年雞無呼吸道 無滑液囊優質羅曼灰青年雞廠家
6.光照關
光照可促進雛雞采食、飲水.增加運動,促進肌肉、骨骼生長發育,預防疾病,提高以后的生產性能。幼雛出殼頭3 d.一般采用23或24 h的光照.強度為10.76 LX,即0.37 m2有光源1 W。第四天以后每平方米1 W.第二周以后每平方米0.5 W。夜間可不定時地停止光照,鍛煉雛雞對黑暗的適應能力,避免發生停電而引起雞群不安。影響雛雞睡眠。夜間開燈還可防止鼠害引起的驚群,夏天防止蚊蟲咬。應特別強調,從出殼到18周齡,光照的時間、強度只能逐漸減少,不能增加。
7.分群關
雛雞分群飼養可有效地避免強欺弱、大欺小、公欺母以及出現生長發育不一致的現象.同時還可以根據雞群實際情況.喂給所需要的日糧和便于管理。一般2周齡內每群以300只雛雞為宜,以后可合為500只一群。*能按品種、品系、強弱、大小、性別分群,不同品種或日齡的雛雞不能混群飼養。常盛禽業羅曼灰青年雞無呼吸道 無滑液囊優質羅曼灰青年雞廠家
8.飲水關
有人說,雛雞不能喝水.喝水的小雞愛拉稀、愛糊屁股。這些說法都是缺乏科學根據的。恰恰相反,科學試驗與生產實踐都證明.雛雞在開食之前或開食時必須飲水.才能取得*的育雛效果。如要雛雞愛拉稀、愛糊屁股,應是因為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