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時,玉璽屬魏,三國一統,玉璽歸晉。西晉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頻繁、動蕩不安的時代。“傳國玉璽”被不停地爭來奪去。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璽歸前趙劉聰。東晉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趙石勒滅前趙,得玉璽;后趙大將冉閔殺石鑒自立,復奪玉璽。此階段還出現了幾方“私刻”的玉璽,包括東晉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璽、姚秦玉璽等。到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劫得傳國玉璽。不久侯景敗死,玉璽被投入棲霞寺井中,經寺僧將璽撈出收存,后獻給陳武帝。
璽是御璽的俗稱,正確、專業的稱謂:寶璽。明代正式寶璽亦為玉制,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即記載:“至嘉靖四十五年之冬,則世宗已不豫久矣,乃下詔曰:先朝甲戌遇災,御寶凡六,其五已遭毀。命所司覓美玉補造。”可見御寶仍為玉制,惜未能流傳至今。然成化、嘉靖時,確實用白石等制作一批印璽,多屬閑章,部分印文的文字與御寶一樣,現藏故宮。明朝有二十四寶璽,其中皇帝奉天之寶為唐宋之傳璽(《明史》卷七十四;《明會要》卷二十四;《明官史·木集》); 清朝的寶璽用料更繁多,除玉外,還有栴檀香木、檀香木質、金質、水晶、瑪瑙、骨質等等。如果您需要詳細資料,請聯系我,我能給您的活動不一樣的完美。如果您的活動需要,歡迎致電!期待與您的初次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