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千億規模的中國農產品冷鏈“紅利”?
最近,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發布了一組數據:目前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冷鏈率高達95%左右,而我國農產品冷鏈率僅有45%。雖然國內外差距很大,但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紅利期在技術、服務、政策等全面加持下才剛剛開始。
01國家政策助力冷鏈物流發展
近年來,電商的發展有目共睹,其配套產業冷鏈和物流行業自然也迎來了春天,目前我國的冷鏈物流正在飛速增長,根據統計,早在2018年中國的冷鏈市場就已經達到了3035億元的規模,有行業分析師認為,2020年中國的冷鏈物流行業將會突破4500億元,并且保持每年穩定增長。
冷鏈在農產品的比重越來越重,甚至成為不少企業在終端制勝的法寶。但目前我國的冷鏈物流整體落后于國外,比如冷鏈體系不夠健全,導致產品的損壞率較高。國家對此出臺了一系列紅利政策,其中,農業農村部、商務部、發改委等部門更是連續出臺了多項針對冷鏈物流行業的扶持政策,助力行業快速、健康發展,
說到政策,早在2010年時,中國就出臺了*一部《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該規劃重點要求了完善鏈物流的體系、標準,加強骨干企業建設,加強第三方冷鏈物流的發展,提高冷鏈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通過規劃實施,我國將再增加1000萬噸冷藏庫的能力,預計將帶動社會投資2000億。另外,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到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與發展。
02國外冷鏈為啥發達?技術是關鍵
冷鏈的起源要追溯到19世紀,當時世界有兩項重要的發明,電冰箱和冷凍劑。這兩項發明標志著各種保鮮速凍食品快速走向市場并受到消費者追捧,這直接帶動了食品工業鏈的發展,帶來的就是食品冷鏈的形成和延伸。
上世紀30年代,世界發達國家的制冷技術得到迅猛發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率先建立了完整的食品農業冷鏈體系,隨后的幾十年當中,歐美各個國家基本健全完善了速凍冷鮮食品的鏈條。
到今天為止,歐美發達國家在肉禽的冷鏈流通率已經達到100%,蔬菜水果等產品的冷鏈流通率也達到了驚人的95%左右,高出我國很多。從歐美國家的冷鏈物流來看,它們除了有好的政策提供紅利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把技術運用到了冷鏈物流的建設體系中來,比如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冷庫、自動分揀、GPS技術、真空預冷或冰溫預冷技術等等,從而提高了冷鏈的整體效率及產品的保鮮度、安全性。
03中國冷鏈問題在哪里?
首先,國內目前大多農產品依舊在常溫下保持運輸,冷鏈技術相對國外滯后不少。冷鏈貨車成本較高,且冷鏈貨車在農產品運輸車中占比極小,只有一些大企業有購買冷鏈物流車的資金和實力,這直接導致了行業發展不協調。
其次,冷鏈發展不均勻,數據顯示,我國北上廣地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