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元宵燈節、燈會中,制燈工藝更趨精美,文化內涵更為豐富,遠非前代所能比擬。唐劉肅所撰《大唐新語》卷八云:“神龍之際,(即705—707年)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馳禁,物許夜行。貴游戚屬,及下隸工賈,無不夜游。車馬駢闐,人不得顧。王主之家,馬上作樂以相夸競。文士皆賦詩一章,以記其事。作者數百人,惟中書侍郎蘇味道、吏部員外郎郭利貞、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人為絕唱。”這正是唐代燈節的雅致之處和文化氛圍之所在,元宵之夜竟有數百名詩人競相賦詩, 其規模之大,其佳作之多,前代難以項背。景云二年 (711年)元宵燈會,長安安福門樓門外的燈輪高達二十丈,披飾錦繡,鑲嵌金玉,點燈五萬余盞,如同一株高大的燈樹,光焰四射,照亮半個宮城,宮女千余人在燈輪之下載歌載舞,連續三夜,成一代盛觀。唐睿宗及皇太后、 皇后、太子、公主均在門樓上觀賞。唐玄宗時,這位頗有才氣的風流皇帝更注重燈品的精巧、燈會的排場和娛樂的多樣化。據《唐會要》載:“天寶三載(744年)十一月赦:每載依舊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開坊市燃燈,永為常式。”據《廣德神異錄》載,每年燈節,玄宗下令“大張燈彩,自禁中至殿庭皆設蠟炬,連屬不絕,洞照宮殿,熒煌如畫”。在元宵燈節之后,玄宗還“張臨光宴,白露轉花,黃龍吐水,金鳧銀燕,浮光洞、攢星閣,皆燈也。”可見當時燈品之精妙,已臻美輪美奐之境地,“白露轉花、黃龍吐水”的記述,證明當時已經能制作可以啟動、轉 動、制動的燈組了。據《開元天寶遺事》載:“韓國夫人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也。”“楊國忠子弟,每至上元夜,各有千炬紅燭圍于左右。”尤其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掌皇宮內營造雜作的尚方司工匠毛順,巧思獨運,技藝精湛,用竹竿縛以彩綢,扎成燈樓十二間,高達一百五十尺,綴懸珠玉金銀,上扎各類獸形之燈,或龍鳳,或虎豹,皆栩栩如生。微風徐來,金玉交響,龍騰虎躍,光彩熠熠,聞者蜂涌而至,流連忘返,無不盛贊其巧奪天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