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餐被視作是人民生活的基礎行業,其為政府、企業、學校、醫院等提供飲食服務,現以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占據整個餐飲市場,這與國民健康與國民安樂息息相關。
縱觀近幾年的餐飲市場,團餐作為后起之秀突飛猛進,迅速占領部分市場份額,我國團餐的產業化、市場化、社會化步伐加快,已逐步成為餐飲服務領域和餐飲企業經營中新的亮點。
有專家提出:團餐是指為團體消費者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大眾化餐飲,具有制售快捷,食用便利,質量標準,營養均衡,服務簡便,價格低廉這六大特點,這實質是對快餐“24字特征”的一種借鑒。
中國團餐發展歷程
1.傳統時期—中國團餐的“大食堂”階段
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團餐處于中國團餐發展的傳統時期,這個時期的表現是:
我國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團餐均以“大食堂”的形式為職工提供午餐。
主要特點是,食堂員工是自身單位的職工,與我國“溫飽型”飲食階段相對應,廚房設備簡單,就餐場所裝修簡陋,菜品以大鍋飯為主,餐單變化少而且很難講究營養搭配。
2.萌芽期—中國團餐的初始發育階段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這十年是中國團餐發展的萌芽時期,也叫發展的幼稚期,這個時期的表現是:
除了延續社會“大食堂”模式以外,九十年代初,有些餐飲企業拓展外賣業務,專門送餐的公司也應運而生,衛生條件不太講究,價格低廉的盒飯風靡各大城市。
這是中國團餐發展的雛形。
與此同時,有的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把原來為解決員工用餐的暗補、明補變成直接發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職工用餐的困難,但就餐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3.成長期—中國團餐的發展階段
九十年代是中國團餐的發展階段,這個時期的表現是:
首先,商務寫字樓的大量崛起,為團餐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市場需求,同時,發達國家、發達地區先進團餐理念的導入,刺激了中國團餐的發展,使其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此時,團餐不但不再成為困擾管理者和員工的問題,而且成為商務寫字樓配套功能及提高租售率的重要手段,受到了業內人士的普遍關注。
4.轉型期—中國團餐的市場化發展階段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團餐的轉型發展階段,這個時期的表現是:
隨著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膳食改革,團膳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已成為主旋律,專業團餐公司應運而生,團餐市場開始成型。其發展的突破口是獨資公司、合資公司團餐的示范效應,接著是上市公司、中資公司團餐的社會化。
特別是2013年中央“八項規定”、“十項禁令”的提出,一方面為大眾化餐飲、中國團餐企業提供了*的發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