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能夠在檔案圖書庫房內完成整個生活史或部分發育階段,并直接或間接危害檔案圖書的害蟲,稱為檔案害蟲。在我國已發現的檔案害蟲約30余種。
檔案害蟲的種類特征,不僅表先現在外部各有其獨特的“種”的特征,而且在內部器官、生理功能,及生活習性等方面,也因種類不同而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就其各個內部器官的基本結構和生理特性仍有共同之處。在使用殺蟲劑消滅害蟲時,尤其需要了解害蟲內部器官生理與殺蟲劑毒殺作用的相互關系。
檔案害蟲的消化道是一條從口腔到肛門,縱貫體軀中央的管狀器官,依次分為前腸、中腸和后腸三部分。在酶的作用下對食品中的有機物質進行消化吸收。檔案害蟲消化道常保持一定的酸堿度,大多數檔案害蟲前腸的PH值,主要由食物的酸堿度所決定;中腸消化液的PH值一般在6~8范圍內,這是由于中腸內含有磷酸鹽、多種弱酸、無機鹽類及蛋白質組成的緩沖作用;后腸內的PH值一般偏酸些。德國小蠊的成蟲中腸pH值為6.0;美洲斐蠊的中腸pH值為6.1~6.7。害蟲的消化作用主要在中腸進行,所以中腸又稱作“胃”。因此了解害蟲中腸消化液的pH值對殺蟲藥劑的應用效果、抗蟲紙張選擇具有重要意義。
呼吸作用是有機體能量轉變的過程,也就是氧化體內有機物產生生命活動和同化過程中所需的能量。檔案害蟲的呼吸,是靠氣管系統,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完成新陳代謝,滿足生命所需。
多數檔案害蟲的發育與生長過程,都是從卵開始至成蟲告終,包括生殖、胚胎發育、胚后發育,直至成蟲各時期的生物學特征。檔案害蟲在一年中的發生經過,稱為生活年史。從卵開始,經過幼蟲、蛹到成蟲性成熟產卵為止,這整個周期稱為一個世紀。一年只完成一個世代的害蟲稱為一化性害蟲;一年有兩個世代的稱二化性害蟲;一年有多個世代的稱為多化性害蟲。檔案害蟲完成一個世代各蟲態所經歷時間的總記載稱為生活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