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國際知名品牌紛紛進入中國,實行“本土化”戰略,降低成本,擴大其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從品牌數量看,外資品牌已有40個左右,絕大部分是中、低壓變頻器,少數兼有高壓產品。德力西在杭州、西門子在天津、ABB在北京、富士在無錫、三肯在江陰、東芝在遼陽、安川在上海、艾默生在深圳、施耐德在蘇州、三菱在大連、丹佛斯在天津等地或獨資,或合資,紛紛建立生產基地,生產不同系列品牌的變頻器。關于外資品牌進入中國較為詳細的情況,見該報告的附錄部分。有業內人士稱,中國是全球范圍內變頻器品牌*豐富的國家。
綜觀我國中低壓變頻器行業20多年的高速發展,目前該行業的競爭格局已初步形成。雖然外資品牌所占份額較大,但由于競爭者較多,即使西門子和ABB其所占份額也低于20%,因此中國的變頻器市場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從變頻器的各下游細分市場來講,幾家較大的外資知名品牌仍然占據了起重機械、冶金、煤炭、電梯等高端應用市場的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份額,國產品牌需要在技術上繼續進步,在產品性能上達到至少與外資知名品牌相當的水平,再加上價格和服務方面的優勢,才能在這些盈利豐厚的高端市場取得更多成功。
日本品牌進入中國較早,對中國變頻器市場較為熟悉,曾經有針對性地推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變頻器產品,將變頻器定位于節能、小功率、專業化,目前在節能領域或OEM配套方面表現仍比較突出。我國中、低壓變頻器市場在發展初期曾出現日本品牌一統天下的局面,但近幾年日本品牌的市場份額逐步被歐美和內資品牌蠶食,2006年市場占有率已降至30%以下,2007年進一步下降到25%以下(約23%左右),2008年由于歐美品牌取得了較快增長,日本品牌進一步下降到18%左右。富士(Fuji)、三菱(Mitsubishi)、安川(Yaskawa)等是較有代表性的日本品牌。
產業規模和品牌知名度尚待提高
目前外資品牌占據了我國中低壓變頻器市場的前10強,其年銷售額*小的也在3億元以上。內資品牌中規模*大的德力西排名在前十名,是國內企業*一在中低壓變頻器市場銷售額接近3億元的企業,其他企業的規模更小。變頻器作為工業用關鍵設備,產品一般有2-3年的成熟期,質量是否可靠,性能是否穩定,需要客戶使用時間的檢驗。由于大部分本土企業成立的歷史不長,產品線還在完善當中,許多新產品進入市場的時間較短,在產品的成熟度和品牌知名度方面很難與歷史悠久的國際知名品牌抗衡。另外,由于中國中低壓變頻器市場的特殊性,外資品牌先入為主,對內資品牌參與市場競爭帶來不利影響。在內資品牌起步的初期,的確有部分產品質量不過關,可靠性與穩定性較差,影響了內資品牌的業內口碑。近幾年隨著本土變頻器生產企業綜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