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支付*一次為外界所知,最早是在2015年3月16日舉辦的IT和通信產業盛會CeBIT開幕式上,馬云演示了螞蟻金服的Smile to Pay掃臉技術,并為嘉賓從淘寶網上購買了1948年漢諾威紀念郵票。
2017年圣誕節,微信刷臉支付也在廣州白云萬達廣場的VERO MODA智慧時尚體驗店里首度亮相。2018年9月6日,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年)》,其中提到“探索人臉識別線下支付安全應用,由持牌金融機構構建以人臉特征為路由標識的轉接清算模式”,這也為刷臉支付頂層設計打開了通道。2018年12月,支付寶率先推出刷臉支付機器“蜻蜓”,拉開了刷臉技術正式商用的序幕。3個月后,微信緊隨其后推出了刷臉支付機器“青蛙”。小到超市、便利店、洗車場,大到酒店、商場、地鐵站,刷臉支付的應用場景簡直無處不在。如果能夠將刷臉支付模式順利推廣開來,對于消費者來說,將意味著更快的速度、更簡單的操作以及更便捷的服務。為推動盡早實現這一愿景,微信和支付寶除了在硬件方面開始你追我趕式的迭代更新,與之相伴的還有不斷加碼的巨額補貼。有關研究機構指出,“國內的第三方支付行業受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兩大巨頭的主導,在兩家公司積極推廣刷臉支付的背景下,整個行業都會快速跟進,包括上游的機器廠商、下游的收單服務機構及其他同業競爭者。在兩大支付巨頭不惜拿出巨額補貼,快速搶占推廣市場大背景下,下游服務商迎來了發展契機,而他們現在最主要的擴張方式就是加盟代理:巨頭先授權給服務商,服務商再去全國發展代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