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牌坊文化
牌坊是中華文化的象征之一,開始于漢闕,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極,并從實用衍化為一種紀念碑式的建筑,被極廣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標榜榮耀, 置于郊壇、孔廟,以及宮殿、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作為一種獨特的紀念碑,它不僅建筑結構自成一格,別具風采,而且集雕刻、繪畫、匾聯文辭和書法等多種藝術于一身。
“每一座石牌坊都是一件石雕工藝品。”中國傳統的石雕技法圓雕、透雕、高浮雕、淺浮雕、平浮雕、陰線刻等,在石牌坊的雕刻中都廣為應用。
在古代中國,特別是宋代以后,牌坊不是一個簡單的紀念碑,作為一個建筑符號,它甚至比屯兵堡壘、比官府衙門、比繳糧納稅,更加確切的體現了中央對地方基層的實際控制,因為它體現的是對中央主流意識形態的心理接受及文化認同,更加能體現地方對中央的臣服。
牌坊的建造意圖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功德牌坊,為某人記功記德;二是貞潔道德牌坊,多表彰節婦烈女;三類是標志科舉成就的,多為家族牌坊,為光宗耀祖之用;四類為標志坊,多立于村鎮入口與街上,作為空間段落的分隔之用。
由于特殊的地理、氣候原因,中國政治體系早熟并迅速進入大一統時代。一個地域跨度如此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在沒有建立數字管理的基礎上長期維持它的統一,在一些西方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奇跡,在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解釋里,處在中間維系龐大帝國中央和基層聯系的單薄力量,就是道德教條和儒教意識形態理論。遍布于各地的牌坊,即是普通民眾向這種道德體系和意識形態理論皈依的標志。節烈女子對愛情忠貞剛烈一片癡腸、偉男兒功業彪炳拓土開疆、慈愛母親含辛茹苦照顧教育孩子長大成才、老師苦心教授學生桃李芬芳……細細讀來,每一處牌坊都是一篇曲折回環的故事,都是一唱三嘆余韻悠悠的樂章。
牌坊不只是起著一個點綴裝飾的作用,其中蘊涵的文化內涵也很深刻。中國的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極其隆重的事,每一座牌坊都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象征意義,而這些內涵和象征,主要是通過牌坊上雕刻彩繪的各種圖案花紋,用隱喻手法表現出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