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那些無用的東西
有些東西,平時好像沒什么用處,但如果沒有,就總會是在一些時候膈應我們;而握在手中,哪怕你都忘了,也可能在某個時刻救我們一把。
近期,與一位縱橫金融行業30多年的高管朋友聊天,他建議他正在大學讀書的女兒考ACCA 和CPA。女兒問他“爸爸你考過嗎?”,他坦然答道“沒有”,但他接著說:“考這些證書并不能讓你就搞懂金融行業的工作。剛入行的年輕人,公司都明白,有沒有證兒一樣都不懂。但考了證代表你愿意投入時間精力,愿意做好準備,這在職場中才是正向的信號。”
二、教育代表什么
一個人的教育背景包括了他的學位高低、畢業學校、成績好壞,在經濟學的范疇來看,教育背景就屬于典型的“信號”(signal)。它向社會中的其他機構和個人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傳遞這樣一些信息:這個人通過智力、努力和毅力,完成了一些其他人沒完成的學業。因此他更有可能具有較好的學習能力,耐得住枯燥的積累階段,并且具有一定的競爭精神,對自己有要求有追求…恰恰是這樣的一些信號,在人才市場上、婚戀市場上、社交場等等場合,用一種簡單的標簽化方式快速而無聲地替你向所有人介紹了你自己。雖然不排除經過長期的交往和認識,人們發現本人與信號之間出現差異的情況,但對于這樣一個快速的時代而言,這個無聲的介紹已經說明了太多。當人與人*一次見面,當一個機會來臨,當進入一個新的群體,當你遇到心動的人…這個信號往往足以深深地膈應我們一下,或者救我們一把。
另一位朋友小林所在的一家大型跨國企業在上個月突然裁員,小林不幸被裁,于是她托我向一家熟悉的公司遞交了簡歷。盡管有我這個熟人推薦,公司HR部門的回復卻很直接:“我們現在只接受名校碩士畢業生”。工作了6年的小林,也幾乎6年沒再提到自己的教育背景了,盡管她已有碩士學位,但的的確確不是什么名校。這些看似都僅僅在6年前進門的瞬間有用,而因為一直處在一份看似穩定的工作中,也幾乎忘記了當年畢業求職時面對的激烈競爭。
但人生無常,誰能保證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一生只進一扇門呢?當轉換工作的時刻到來時,學位的高下又要再一次面臨被挑剔甚至被嫌棄。
三、你會在哪里被拒絕?
那么,什么時候我們會真切地體會到教育背景的重要性?
“我們公司內部競爭一個中層管理崗位,我由于只是本科畢業,在資格審查一關便被拒絕了。”
“我在的公司基本工資就是按照博士、碩士、本科定級別的。”
“我是一個普通大學的畢業生,畢業后想去500強企業工作,公司對我投的簡歷連郵件都沒回過。”
“相親的時候,居然有985/211專場…”
“遇到一個讓你心動的、非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