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生前完成的*后一件大事,恐怕便是他以81歲高齡赴劍橋讀書,并終于在86歲高齡獲得博士學位。
在2005年,金庸先生已被授予劍橋大學的榮譽博士稱號。從名聲角度,81歲的他,不僅著作等身,有華人處皆知其名,而且已是劍橋大學的榮譽博士,大可以像其他榮譽博士一樣謙虛而榮耀地將此添加在個人諸多頭銜之中。但他仍熱愛學習,喜歡求知,執著而純粹。于是經歷繁復地申請流程后終于成為劍橋大學的一名正式學生。一年后,他憑借碩士論文《The Imperial succession in early Tang China》獲得MPhil (英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研究型碩士)學位,隨后繼續學業,于2010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且不論金庸先生一生著作留給華人世界的精神遺產,單這一份耄耋之年攻讀學位的心力,便令人敬佩!
反觀今天的年輕人,人生常常還沒開始便沒勁了。
高中生就不乏有人自稱“叔叔阿姨”;
29歲逢人就惆悵自己“老”了;
明明才三十幾歲,卻總說“都30多了,來不及了”;
所謂中年危機,越來越早地來到現代人的生活中,40歲的人仿佛再邁一步就要退休釣魚養花了…
如果有人站在面前說“趁著大好年華,去讀書啊”,恐怕總有人會嘀咕“我都這么大歲數了,還讀什么書?”。但如果這個站在面前的人是金庸老先生,我們是不是要重新反思,人生才剛開始,有什么理由不去打造一個更好的自己?
種下一棵樹*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
無論是20歲、30歲還是40歲、50歲,此刻都是余生中*年輕的時候,有什么不可為的?又怕什么晚?任何時候,只要你想,都是*佳的時刻。
已經工作幾年,沒有讀書的心境?
心境無非是一種狀態,狀態無非是習慣的反映,而習慣不就是堅持的結果嗎?離開校園60年的金庸都能找回讀書的心境,為什么我們不能呢?找到狀態和心境的*佳方法,就是開 · 始 · 做!
放不下事業,沒辦法重回校園?
像金庸老先生一樣退休了再重返校園固然值得鼓勵,但如果有機會問金庸先生本人,估計他也希望這個夢想能夠早一點、再早一點開始實現,說不定還可以在學術界成為一代大家。與其等待退休,不如就趁現在,放不下事業沒關系,可以利用業余時間讀在職碩士,國內沒有足夠多的在職碩士機會沒關系,海外很多名校的碩士都可以在職讀。
怕自己一個人堅持不下來?
成人的世界是比拼自律的世界,堅持與韌性不僅體現在讀書上,在任何事情上都是*為寶貴的品質。何況你不是一個人,加入一個學習群體,有志同道合的同學們,還有督促你、幫助你堅持下來的老師們,用集體的力量帶動你,總能堅持下來。
今天,在中國也可以在職攻讀海外學位,無需辭職,也不必長期出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