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家庭以及一些公共場所(如幼兒園、辦公室等)裝修后室內空氣的質量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藍與綠檢測發現,對于如何正確看待室內環境檢測本身及檢測數據,大多數人都會有認識上的誤區。希望本文的以下論述能幫助人們消除在室內環境檢測上的認識誤區,正確對待生活中有關室內環境污染的相關問題。
誤區一:材料是環保的,裝修以后的室內空氣就不會有污染
很多人認為,購買的是環保材料,裝修后的室內環境一定合格。實際上,市場上的裝修材料魚目混珠,其檢測報告也有送檢和抽檢之分,生產廠家的檢測報告多為送檢報告,只能證明送檢產品合格,既便是抽檢,其代表性也極其有限,未必代表消費者購買的那批材料;如所購材料的確為環保型,也只能說明其有害物的釋放量在一定的界限值以下,并非不含有害物質,如果在室內大量使用,仍然有可能會導致室內空氣中有害物質限量超標。
誤區二:使用同樣的裝修材料,室內環境檢測結果必然相同
即使同樣的房間,同樣的設計,使用同樣的材料,但裝修畢竟是手工過程操作,裝修材料的用量不可能完全一致且房間的通風條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在如此相同條件下不同房間的檢測結果存在差異應屬正常。即使同一房間,面積較大時,不同測點也可能有明顯差異,因此檢測規范對大面積房間的檢測點數有相應的規定。
誤區三:裝修結束后立即進行檢測
裝修材料散發有害物質的量隨時間推移呈下降趨勢,材料、用量符合有關要求時,一般7-14天漸趨穩定,因此建筑、裝修工程應在工程全部完工7天以后,家庭裝修 好一個月左右,再開展檢測工作。這期間應保證充足的通風,以利于有害物質的散發,使檢測結果更接近于實際使用時的狀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