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足器的泥芯撐技術
對鼎、斝等三足器而言,泥芯撐的使用是與封閉器底、使用盲芯的技術進步直接相關的。從二里頭時期到二里岡時期,所有的三足器都是空足的,耳部較小、不含泥芯,當器形較大的時候,使用槽耳的方式減輕耳部的重量和壁厚,從而避免澆不足或者斷裂之類的鑄造缺陷發生。空足對于盛裝、烹煮食物而言很不方便,但若澆注實足又可能在冷卻時產生缺陷,因此空足的形制應當是技術障礙的結果而不是器形設計上的主動選擇。使用盲芯可以減輕耳、足等部位的壁厚,從而不違反同時凝固原則,同時亦能封閉器底,滿足盛裝食物的功能要求。具體做法是將泥芯保留并包裹在足內成為盲芯,而為避免盲芯成為懸芯,必須使用泥芯撐定位。盲芯技術的應用影響深遠,殷墟文化晚期直至戰國秦漢時期青銅器仍然廣泛采用這種技術處理足、耳。孝民屯鑄銅遺址發現有鼎足的泥芯,芯的兩側及內側均有作錐狀凸起的泥芯撐,泥芯撐凸起的高度等于鑄后足表面銅質的厚度。錐狀的泥芯撐在鑄后的器表上并不容易被觀察到,往往需要借助X光識別,不過較大的泥芯撐則會導致在器表鑄出較大的孔,從而露出泥芯。殷墟較大的銅鼎鼎足側面有時會露出空洞,往往是在泥芯撐的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