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鹽堿地15億畝左右,其中具備近期開發潛力的達3.5億畝。鹽堿地作為我國重要的后備耕地戰略資源,其開發利用工作的開展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改善生態環境以及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藏糧于土、藏糧于技的重要途徑。鹽堿地或者鹽漬土是受土體中鹽堿成分作用的,包括各種鹽土和堿土以及其它不同程度鹽化和堿化的各種類型土壤的統稱。當土壤表層或亞表層中水溶性鹽類的累積量超過1~2g/kg或者土壤堿化層的堿化度超過5%時,土壤就屬于鹽堿地范圍。
從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土十條”到2017年國土部發改委實施的《全國土地整治規劃》等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規,都將土壤生態治理列為主要目標之一,土壤修復將成為未來農業生產發展的關鍵點之一。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扶持,土壤修復產業快速發展,積極開始探索鹽堿地開發、利用的方法和模式。鹽堿地開發利用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重點。
改良/修復/治理鹽堿地到底哪種方式好?鹽堿地適合種什么藥材?鹽堿地能種什么藥材?
我國在鹽漬土改良與利用方面已經積累了豐碩的成果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隨著土壤修復產業快速發展,我國鹽堿土改良利用技術已相對較為成熟,主要總結為:物理途徑、化學途徑、生物途徑、農藝途徑。鹽堿地治理一定要堅持因地制宜,分區利用,綜合利用的原則。中國鹽堿地面積大,分布范圍廣,類型多樣,鹽堿化程度不一,就決定了鹽堿地改良不可能依靠同一種方法。同時鹽堿地所在地區氣候、水資源等各種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也不相同,因此對于鹽堿地資源的利用,應該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開發利用。
“鹽堿地開發利用不能光做生態改良,還要結合有經濟效益的農作物,調動農民有參與的積極性,連年耕種,使項目具有持續性!苯杏裾f,“有經濟價值的鹽生作物就成了科技扶貧的優質材料,既可豐富鹽堿地區的種植模式,又可以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
鹽堿地可以種植白刺果,白刺樹屬于一種小灌木,別名西伯利亞白刺,小果白刺,它與沙棘,枸杞統稱為三刺,同屬于野生灌木,它的生命力頑強,在耐鹽堿植物中存活率是*高的,具有耐鹽堿耐干旱耐風沙耐嚴寒的特性,生命期在70年以上,是改造鹽堿地和沙漠化土地,綠化荒山野嶺的不可替代的植物。
白刺于我國各沙漠地區;華北及東北沿海沙區也有分布。生于湖盆邊緣沙地、鹽漬化沙地、沿海鹽化沙地。蒙古、中亞、西伯利亞也有分布。耐鹽堿和沙埋,適于地下水位1-2米深的沙地生長。沙埋能生不定根,積沙形成小沙包。對湖盆和綠洲邊緣沙地有良好地固沙作用。果入藥健脾胃、助消化。枝、葉、果可做飼料。
白刺果初果在每年的5~6月份,這個時間必須做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