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輕鋼結構體系
輕鋼結構體系從承重形式上主要分為鋼框架體系、鋼框架支撐體系、錯列桁架體系和輕鋼龍骨體系;輕鋼結構體系從構件截面形式上又可分為熱軋H型截面、焊接H型截面、焊接箱形截面、冷成型薄壁方鋼管內灌混凝土、圓鋼管內灌混凝土、冷成型C型截面等。
(2)樓板結構體系常采用的樓板形式有:
(a)木樓板:在鋼梁上鋪木板,或者鋼梁上設次梁、鋼龍骨,鋪木夾板;
(b)壓型鋼板與現澆混凝土組合樓板;
(c)蒸壓輕質加氣混凝土(ALC)樓板:一般多用鋼梁上鋪100厚ALC板,再鋪15 mm木夾板、地毯或木地板;
(d)預制薄砼上現澆砼的疊合砼板。
(3)圍護結構體系外墻維護體系一般有2種做法:
(a)分體式:由自承重板材或塊體外加保溫防熱、隔聲材料,再加外裝飾面材料和單向透氣透水的防水材料。
(b)“三明治”式:將承重及保溫隔熱、隔聲材料制作成整體的三明治式板。單獨的輕質墻體面板有:防火、防水的石膏板,中、低密度水泥纖維板,定向刨花板,木板,ALC板,塑料板等;保溫材料用玻璃絲棉。裝飾性外墻則采用真空擠壓高密度水泥纖維板、高密度水泥纖維板、PVC板等。
(4)輕鋼結構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
由于環保意識的加強和木材短缺等因素,許多國家如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等,正積極地推動中低層輕鋼結構住宅的應用與發展。澳大利亞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了“快速安裝預制住宅”的概念,但由于市場尚未成熟,并未得到很好發展。到了1987年,高強度冷彎薄壁鋼結構出現,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的聯合規范AS/NZS4600冷彎成型結構鋼規范于1996年發布實施。這種鋼材承載力高,與相同承載力的木材相比,只是木材的1/3重,表面經鍍鋅處理,在免大修的情況下,耐久性可達75年。
據報道,輕鋼結構在美國發展最快,1965年輕鋼結構在美國僅占建筑市場15%;1990年就上升到53%,而1993年則已上升到68%,到2000年已經上升到75%。住宅用構件和部晶的標準化、系列化,及其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程度很高,幾乎達到100%,各種施工機械、設備、儀器等租賃化非常發達,商品化程度達到40%[2]。近年來,全部構件均采用冷成型鋼的輕鋼龍骨體系建筑作為一種新興的建筑方法正在歐美迅速發展,日益成為一種可訂購的特殊商品,廣泛應用于別墅、住宅、學校、醫院、商業建筑等。在澳大利亞,每年約建造6億美元的輕鋼龍骨獨立式住宅120 000棟,約占澳大利亞所有建筑業務產值的24%;在美國,采用該體系建造的房屋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55 000棟劇增為2000年的325 000棟[3]。目前這種輕型鋼結構己成為發達國家的主要建筑結構形式。
(5)包括單層和多層的住宅和公寓在內的輕鋼住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