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抗震的時候,我們是在談論挽救生命。那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我們在保護人們。”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在建筑倒下前扶穩它們。提高房屋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就是在為人類安全保駕護航。房屋建筑物抗震能力鑒定是重中之重。雖然早在1974年就制訂了“建筑物耐震設計規范”,但實際上直至發生1999年臺灣南投大地震后,才開始真正重視樓宇的抗震能力。如何提高樓宇質量、加強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建造結構所用的材料和施工質量:某區大樓并非由注冊建筑師設計,而且結構計算書和配筋詳圖亦有明顯出入,梁柱接頭箍筋的數量比結構計算書少了50%,造成梁柱接頭強度嚴重不足,影響耐震,有偷工減料之嫌。多數房屋倒塌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鋼筋未按照設計圖規定的標準尺寸加工與正確位置綁扎。建筑業人士指出,現今建筑工地最常發生的品質缺失,仍是鋼筋定位綁扎不確實、錨錠強度不足以及柱子的耐震箍系筋沒有按規定采用135度標準彎鉤。地震中有四幢高層大樓倒塌,施工品質有無問題,仍在調查。但據專家學者初步分析,某大樓抗震能力明顯不足。
還有建筑物本身的設計,地震波造成的二次傷害都是影響建筑結構抗震能力的因素。
抗震能力,可以簡單理解成承擔水平荷載的能力。你站在公交車里,沒抓扶手,公交車突然啟動或者剎車,你的感覺就像是有人突然推了你一把。地震來了,建筑物的反應也是如此,就像是整個建筑被推來推去一樣。
框架結構的要害也是如此,關鍵就在于梁柱節點是否能夠形成足夠的框架效應。所以,框架結構很重要的一個設計原則就是“強節點弱桿件”。節點一定要有足夠的承載力,如果節點先于桿件破壞,喪失了節點的四邊形框架會一下子變成平行四邊形,即使構成四條邊的桿件再結實也無濟于事了。
如何保證框架的梁柱節點足夠結實呢?拿最常見的鋼筋混凝土框架來說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優點之一就是能夠通過內部鋼筋的布設來控制結構性能。兩個看起來完全一樣的混凝土結構,很可能因為內部鋼筋布置的不同而具有差異很大的結構性能。對于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來說,梁柱節點處的鋼筋錨固非常重要。錨固的形式要合理、錨固的長度要足夠、節點核芯區的箍筋要足夠。
雖然每個建筑的具體抗震措施不完全一樣,但還是有一些基本準則:
1、建在基巖而不是稀松的沉積物上
2、讓整個建筑連為整體,這樣就不會被輕易震倒
3、使用鋼材或者類似強度的材料加固水泥建筑
框架式結構要比磚混結構抗震能力強,是因為柱梁板不是現澆的,難點在于各個構件對接時的施工,提高砂漿強度也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本司對于學校校舍、建筑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