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相當繁華,汝官哥定鈞,所謂五大名窯,還有龍泉耀州建陽等顯赫一時大窯,都是做單色釉的,在釉面色澤
上作文章。只有磁州窯,執(zhí)著地在白瓷上畫黑色畫面,從北宋一直畫到現(xiàn)在,有種“雖千萬窯,吾往矣”的氣勢。
磁州窯在河北邯鄲,清代叫彭城窯,一度和景德鎮(zhèn)齊名。白釉黑彩又叫白釉黑花、黑白花,是用毛筆蘸黑顏料,在上
了白化妝土的胎上作畫,然后上釉燒制。還有剔花,比如先用毛筆涂出樹葉的形狀,再用刀剔出葉脈。珍珠地劃花,
用木管蘸顏料,戳出來許多圓形,多見于磁州窯系的登豐窯。
磁州窯黑白花的題材很豐富,尤其是嬰戲圖,非常生動。白釉黑彩追求寫意水墨畫的效果,不過水墨畫的黑有深淺變
化,所謂墨分五色。磁州窯的黑色就做不到這一點,雖然對比強烈,但略顯呆板,解決顏色漸變問題的是后來的青花
瓷。紅綠彩不只有紅綠兩色,有時還有少量的黃色和黑色。燒紅綠彩的窯口很多,山西長治窯、河南扒村窯、山東淄
博窯等等,這些窯口都在北方,時間是在女真人統(tǒng)治下的金代。當時南方是南宋政權,后世常常把金代和遼代瓷器劃
歸到宋瓷,所以紅綠彩還有另一個名字:宋加彩。
“加彩”兩字很形象,顏色是后加上去的,就是先燒好白瓷器,然后在釉面上作畫,再進爐低溫烤一下,讓顏色咬進
釉里。知識點來了:金代紅綠彩是史上*一種釉上彩瓷器。之前說的幾種彩,都是畫在坯上,然后再上釉燒制,叫釉
下彩。釉下彩的好處是,畫面有釉保護,不會脫落。釉上彩的好處是顏色豐富鮮艷,畫面精細,缺點是易磨損。這個
“易磨損”是相對而言,一件釉上五彩瓷,除非你沒事用砂紙磨它,否則傳給重重重孫子也不會掉色。釉里紅是以銅
發(fā)色的釉下紅彩,元代景德鎮(zhèn)首創(chuàng),特點是顏色有暈散,紅色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綠色的斑點,叫美人醉。釉里紅對窯溫和氣
氛(窯內(nèi)氧氣濃度)的要求苛刻,元代把握不好,燒出的釉里紅偏黑,許多都看不出紅色來。但是我們窯工從來都不
拋棄不放棄,到明朝宣德時,釉里紅穩(wěn)定了,然后又燒了三百年,到雍正皇帝時,唐英老爺終于做出了完美的釉里紅
。
釉里紅難燒,還有更難的,青花釉里紅。青花是鈷藍,釉里紅是銅紅,兩者對窯溫和氣氛的要求都不相同,要把兩種
顏色燒在一件器皿上,需要抓住同時滿足兩者要求的那一團火,全憑運氣。現(xiàn)在看到的古代青花釉里紅瓷器,其實每
一件后面都有堆積如山的廢品,所以古董行有句俗話:青花帶紅,價值連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