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1735年~1795年),是清代的鼎盛時期,前后60年,工、戶二部和各地方局鑄造了大量的錢幣,其鑄造量
高居請朝十代之首。對乾隆版別收集愛好者來說,如果沒有大量的一手批量錢過手,就只能按圖索驥了。下面小易摘
錄了名為冷眼過客0306的博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和學習乾隆通寶稀少版別。
1.寶泉大字正乙手
應該是早期版,與雍正泉局晚期大滿文風格一致,為戶部統一式面文,各地方局有的依此面文鑄錢,有的未鑄(如寶
武局、寶南局、寶臺局、寶福局、寶浙局等),有的鑄時很短遂改為地方式面文(寶陜局應該是此類情形),只有寶
濟局因為停爐較早,未換其他面文。此類直徑大致在25mm以上,鑄造較為精美、厚重。
乾隆寶泉缶隆版別之初探
乾隆缶隆類,面文特征為“隆”字底部呈無撇的“缶”字,也有稱為山隆、山底隆、山字隆、出山隆、出頭隆、出隆
、大山隆、擊隆、岳隆、缸隆、罐隆等的,主要發現在泉、源、黔局,其他各局也偶有發現。
乾隆缶隆類由于其面文在乾隆錢中獨樹一枝,加上其鑄造頗為精美,價格也不算太高,因此深受人們喜愛,另外
其版別復雜,要完全湊齊一套還不是太容易,本人在收集過程中曾對缶隆版重點關注,現將泉局版別粗略總結如下:
乾隆泉局缶隆大體可分為三大類,每一大類又可細分若干小類,而每一小類也存在直徑上、字體大小上的各種差
異,如缶字有闊缶、狹缶的區別,乾字頭部有斜十、直十的區別,滿文也有大、小字的區別,邊輪有闊緣、細緣的區
別等,至于直徑,一般來說超過1mm的差別才被認為是不同版別。
乾隆通寶是乾隆時期的流轉錢銀,于清高宗乾隆皇帝于公元1735年即位,在位的60年里發揮其“文治武功”的治國策
略,發明了封建社會里最終一個光輝盛世,之后民間便盛傳佩戴“乾隆通寶”銅錢可驅災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諧音“
錢隆”而備受后世藏家所喜歡的錢幣。該錢幣鑄于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年),反面的滿文比較雜亂,上面有很詳
細的價格和錢幣拓片。乾隆通寶錢徑約25毫米,重約3g。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
讀。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穿孔左面有"寶"字,穿孔右邊鑄有各局名 。幣種與不同時期形狀與巨細也有不同。
近來,深圳立信有幸征集到四枚乾隆通寶,在閱歷了歲月的洗禮下,錢幣正面筆跡照舊明晰,青繡痕跡分布適當均勻
,包漿天然淳厚,咬字有力,前史感淳厚,最主要是由四個不同官局制造,為喜歡保藏的藏家供給更多的挑選,而且
存世量稀疏,至為寶貴。
清代各年號均鑄有錢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