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時黑釉瓷器是中國古代瓷器中最常見的品種。宋代民間大量生產黑釉生活用瓷。宋代時黑釉瓷器的生產數量
大大增加,據資料統計,三分之一以上的窯場都生產黑釉瓷,尤其是黑釉碗盤的產量很大。其中,對黑釉瓷器燒制品
種最齊全的當屬福建建窯。
黑釉瓷器在中國陶瓷史上往往被遺忘,除了宋代茶文化崇尚“黑”道受到較高的禮遇以外,很少受到人們的青睞。就
連后來的瓷器研究中,對黑瓷也往往是一筆帶過。的確,黑瓷在中國近兩千年的瓷器歷史長河中,宛若銀河系幾顆微
弱的星星,不是很惹眼,但是存在的,并像其他瓷器一樣共同構建了中國陶瓷的大廈。
建窯黑釉瓷始燒于五代末北宋初,南宋達到了鼎盛時期,創燒出豐富多彩、變化萬千又富有裝飾效果的黑釉瓷產
品,品種包括兔毫釉、油滴釉(鷓鴣斑)、曜變釉、結晶冰花紋釉、芝麻花釉、龜裂紋釉、醬褐釉等由窯變產生的自然
結晶釉產品,以及黑釉點白斑、黑釉鐵銹花、黑釉描金彩等人工繪飾藝術的作品。宋代黑釉古籍中常稱為“烏泥建”
、“黑建”、或“紫建”,在日本稱為“天目瓷”。
但在彩陶文化普興繁榮的時候,黑陶也漸漸初露端倪。如黃河流域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不僅燒成溫度高,而且胎薄
如蛋殼之“烏黑透亮”。無獨有偶,在中國文明的另一個發源地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也出現了品質較高的黑陶,這
種南北呼應的現象,確切地表明中國陶器時代,黑陶也是一個重要的表征。
黑釉瓷器的蓬勃發展是有著歷史、社會、地域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原料豐富,這種含鐵量很高的粘土,屬于低
檔原料,在地面上很容易找到,陶瓷工匠們就地取材用于制造黑釉瓷。
有充足制瓷原料是制瓷業發展的必要條件或保證,在北方的許多煤田中有多層可供燒造瓷器的高嶺石粘土礦存在,但
原料質量不很好,加之淘洗不夠純,很難做出輕薄細膩的白瓷和青瓷。
雖然北方的邢窯、汝窯、定窯、耀州窯有很好的胎土,其精細程度并不比南宋官窯、景德鎮窯、龍泉窯差,可是畢竟
生產數量有限,不能滿足北方廣大地區的需求。
東漢時期,在浙江“越地”燒成中國陶瓷史上*一件真正意義上的瓷器之前,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陶轉瓷的過程。
在這一時期,“青銅時代”占盡了應有的輝煌和榮耀。而陶器開始在文化的夾縫中適應性地生存。這一時期,也出現
了高品質的黑陶。
價格低廉。生產黑釉茶盞的主要是以建窯、吉州窯為代表的地方性民窯,產品品種主要是民間生活用具,貼近普
通民眾的生活。一般來說,青釉和白釉瓷器需要對胎土進行較細致的加工,生產成本自然較高。而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