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中國古代最重大的發明之一,是中國對人類文明做出的杰出貢獻。絞胎瓷則是瓷器中獨樹一幟的藝術奇葩。
絞胎瓷是用褐白、黑白或棕白兩色瓷泥交替迭摞、互相揉和,再用折迭、盤卷、切刮等方法制成各種絞樣,然后拉坯成型或模壓成型,胎上就出現兩色相間、紋理變化多端、十分美麗的圖案,再罩以晶瑩玉潤的透明釉、綠釉、黃釉,將如花似錦的花紋表現得淋漓盡致,給人一種流動變幻的美感,北方民間俗稱透花瓷。由于它工藝復雜,制作難度極高,所以流傳下來的絞胎瓷十分稀少名貴。
1、中國絞胎藝術瓷的產生
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絞胎工藝最早產生于唐代。有確切紀年的唐代胎瓷出土過兩件,一件是唐神龍二年 (706)懿德太子墓出土的絞胎騎馬俑,另一件是唐開元二年(714)楊諫臣墓出土的絞胎缽。還有一件青瓷絞胎枕,雖無明確紀年,但出土于寧波市和義路唐末遺址里,也可確定為唐代。其他藏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和私人手中的絞胎瓷器,根據造型、胎質、釉色、紋飾和工藝,可確定為唐代產品的有絞胎枕、缽、爐、盂、碗、盤、球、高足杯、茶葉錘等十多件。焦作市溫縣和武陟縣博物館也各藏一件唐代黃釉絞胎枕。
唐代絞胎工藝有三種作法:一是將褐、白兩種色調的瓷泥相間揉合在一起,一次成型;二是把絞成花紋圖案的胎泥切成薄片,然后粘合成型,小方枕都是這樣做成的;三是把絞成花紋圖案的胎泥切成更薄的薄片,貼在一般胎泥做成的器物表面上,如同包鑲工藝一樣。還有一種絞化妝土,將兩種不同顏色的化妝土制成糊狀泥漿,攪抖幾下平灑在工作臺上,然后將陶瓷坯體在泥漿上滾動蘸漿后,再罩透明釉。用這種方法制出的產品有人稱為“絞釉”器,實際上絞的不是釉,是化妝土,有學者形象地稱為“流泥紋”、“流沙紋”。其裝飾效果更具動感,如浮云流水,變化蒸騰。唐代絞化妝土的產品流傳下來的很少,唐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陶騎士俑,有人著文說不是絞胎器,是畫上去的
唐代絞胎瓷的裝飾紋樣一般是變化自然的團花紋和木理紋,沒有宋代紛繁,但罩上透明釉、綠釉、黃釉、亦達到艷麗無比的效果。唐代生產絞胎瓷的窯口,就目前所知,僅有唐代河南的鞏縣窯,登封曲河窯,陜西的耀州窯,安微的壽州窯,浙江的越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杜家花枕”款長方形絞胎枕和蘇州博物館收藏的“裴家花枕”款的如意形絞胎枕都是鞏縣窯的產品(在鞏縣窯址找到的同類瓷片可以佐證)。
絞胎瓷起源于唐代并不是偶然的。唐代是一個開放和創新的朝代,人們求新求美求華貴。陶瓷工藝百花齊放,越窯仿玉器,邢窯仿銀器,長沙窯仿金銀器,而鞏縣窯仿漆器,絞胎瓷就是仿漆器當中的一個獨特品種——犀皮漆器。犀皮漆器早在三國時已有生產,唐代廣為流行。犀皮花紋由不同顏色的漆層構成,斑紋有片云、花、松鱗等,這是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