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出現了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分別為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虹軟科技;2家屬于專用設備制造業,2家屬于醫藥制造業,2家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廣東有3家,分別是微芯生物、貝斯達醫療、光峰科技;江蘇有1家,為華興源創;福建有1家,為特寶生物;安徽1家,為科大國盾;浙江1家,為虹軟科技;北京1家,為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
總體來看,這批企業無虧損企業,每家企業規模比較接近,總資產在7.08-20.73億元之間,總體規模略小于首批受理企業;研發投入占比更高,其中深圳微芯生物科技的研發比重在55%-62%;報告期內經營情況變動幅度小于首批,除光峰科技*近一年營業收入增長72%外,其他企業變動幅度30%左右。但初步分析,該批申報企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市場影響力和科技水平。
科創板17家申報企業亮相,市場有一些質疑聲音,指稱“首批申報企業質量不及預期、少見明星企業”等,券商中國記者從接近上交所人士處獲悉,首批申報企業質量并不能完全代表科創板企業水平,企業從申報到*后上市還要經歷問詢、審核、注冊等多重流程,現在談科創板企業質量言時過早,需給審核留足時間,待首批科創企業上市后方能見真章。 |
|